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書名﹕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
作者:皮翠拉.瑞沃莉 (Pietra Rivoli)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寶鼎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2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7057414
裝訂:平裝
對於中學生來說,全球化是個很陌生的名辭。儘管全球化的種種影響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周圍,要了解它實在不容易。這本書的好處在於以一件每一位中學生皆有的T恤作為切入點,既帶出全球化的概念,又討論其影響。
作者以T恤原料、生產、銷售及再轉售講述全球化問題,方法上很明智,令問題變得近身及加多一點點趣味。
不說不知,雖然不少T恤都在大陸生產,但原來其材料(棉)卻多產自美國。棉由美國生產,運到大陸工廠,製成T恤,卻又再運回美國銷售。美國的舊T恤回收後,又運到非洲等發展中國家成為他們的主要服飾。一件簡單的T恤就此周遊列國,它的一生一點也不簡單。
討論問題1﹕美國的人力成本高於中國大陸,為甚麼美國的棉花生產成本加上運費還可以賣到中國大陸?
書中第三章便揭示,原來美國的棉農得到政府的補助金,令他們所種的棉花在國際市場上更有競爭力。2002的補助法案便保證棉農每磅棉花有不少於72.24美分的收入,以2004年世界棉花平均價為例,只是每磅37美分。美國政府對棉農的補助遠超市場價格,怪不得美國棉花可以賣到尚屬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為甚麼政府會願意花巨資補助棉農?原來棉農組織在政治上很有影響力,足以左右政府決策。
延伸討論﹕
- 美國政府這種補助方式,對公平及自由貿易有甚麼影響?
- 對中國而言,美國這種補助方式,有利還是有害?
討論問題2﹕舊衣回收,送到貧窮國家,一般認為可以幫助當地人民改善生活,但究竟有沒有其他不良影響?
一向認為舊衣回收,送到落後地區是一項既環保又可扶貧的事。書中的第10及11章便講述T-shirt回收後的下落。原來,事情卻有另一面。在發達國家回收的服裝,經過分類後,大部分會出口到其他地區,當然發展中國家是主要目的地。大量二手服飾湧入落後地區,令他們的紡織業難以生存,最後當然令很多人失業,亦令這個地區失去了發展的機會。看日本、香港、台灣……都是以紡織業起家的,這些後來者便沒有這個機會。為甚麼?都是拜全球化,交通便利,自由貿易所賜,大量二手服飾輕易而舉進入落後國家的市場。問題的嚴重性還不止如此,大量二手服飾輸入落後國家還令當地的傳統服飾消亡,作者便指出坦桑尼亞最大城市為例,幾乎所有老少男士皆穿「米巴圖」(mituba),即從歐美入口的二手衣服。
延伸討論﹕
- 究竟舊衣循環回收對落後國家人民而言,是利多還是弊多?
- 在權衡環保及落後國家人民福祉的情況下,究竟是否應該繼續回收衣物?
讀後點評﹕
這本書寫得不錯,以身邊尋常不過的物件切入講述大議題,在引起閱讀動機上勝人一籌。雖然香港自稱國際大部會,但大部分香港人(包括我自己)皆欠缺國際視野,對香港/中國以外的事物認識很少,對美國的行業補助政策就更不用說。生產成平高於市場價格還可以在市場上大賣及賺錢,這是香港人無法想像的,因為香港政府很少直接補助某一行業(間接的倒不少),就是所謂「積極不干預」政策。舊衣回收背後的意義原來很不單純,一件原來徹頭徹尾是為善的事情,原來也可以很有破壞性,相信很多人沒有想到。閱讀該書,至少令人有點啟發,原來事情的發展可以是這樣意想不到的。
不過,作者過份著討論關於美國的一部分,t-shirt待得最久的的中國卻寫得很少。始終作者是美國人,這種「詳近略遠」的弊病很難避免。篇幅上不均的比例,令書的質素大打折扣。
該書簡介﹕
作者是美國喬治城大學麥當諾商學院(Georgetown University’s McDonough School of Business)助理教授
得獎紀錄
- 二○○五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年度最佳財經書獎」決選
- 榮獲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m)二○○五年「編輯首選十大好書」
- 博思管理顧問(Booz-Allen & Hamilton)「二○○五年度最佳商業書」
- 2005的英美商業好書精選
專屬網站﹕
http://faculty.msb.edu/rivolip/travelsofatshirt/
相關專欄文章
相關影音
- The World in a T-Shirt (電台節目)
- Who’s Afraid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ietra Rivoli
Who’s Afraid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ietra Rivoli from EOL @ Iowa State University on Vimeo.
3. 舊衣行善(新聞透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