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研究系列之四:超市獨大年代 消費者怎選擇?
刊出日期:2011年2月14日(文匯報)
香港被譽為「美食天堂」,匯聚中西美食,而且種類款式繁多,肉類及蔬菜的供應充足,無論嗜肉者或素食者均不難找到心頭好。若以此認為香港享有高水平的生活質素實不為過。不過,從消費者權益的角度深入探討,情況又會否有所不同呢?
■簡明宇 教育社企
小知識
素食者可分為4大類:
1. 純素食者(Vegan):只吃植物
2. 蛋素食者(Ovo-vegetarian):只吃植物及蛋類食品
3. 奶素食者(Lacto-vegetarian):只吃植物及奶類食品
4. 蛋奶素食者(Ovo-Lacto-Vegetarian):只吃植物、蛋類及奶類食品
■ 壟斷
壟斷意指某一供應商在市場上成為單一的供應者,並有能力阻止其他供應者進入市場。壟斷共有3種分類:
1. 專利:政府只容許單一經營者,並以法例阻止其他經營者進入市場,例如公共巴士。
2. 資源壟斷:單一經營者獨佔某一資源,從而壟斷該資源的供應。例如袋鼠只產於澳洲,澳洲因而壟斷袋鼠肉的供應。
3. 自然壟斷:某一經營者已發展至一定的經濟規模,令其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其他同業難與之競爭。例如超級市場由於分店眾多,故對批發商擁有議價能力,可壓低進貨價,甚至要求獨家發售。
港人多菜少肉 違背全球潮流?
雖然在全球化的帶動下,世界各國對肉食的需求上升(詳見本欄刊登於1月31日的「肉食研究系列之三」《跨國企業壟斷 全球肉耗激增》),但從表一所見,香港人的人均生豬消耗量自2004年起一直減少,而活禽的人均消耗量下降幅度更明顯,2008年只有4.4斤,只有 1999年的1/4。相反,人均蔬菜消耗量卻有所增加,2008年較1999年增加超過50%。水產方面則呈穩定狀況。這是否意味香港人的飲食模式與世界 的潮流相反?
冰鮮肉供應增 成市場主流
由於香港早前發生一連串因動物而引起的疾病,例如禽流感,加上環境污染問題,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禁止散養家禽、零售活雞「日日清」、以特惠金換取雞 販、雞場及豬場自願交還牌照等(表二),削弱本地畜牧業及活雞零售業,活家禽及生豬的供應亦因而大減。例如,目前只剩下30個雞場及130個街市活雞檔繼 續經營,每日活雞供應只佔市場的6%。
表三顯示活豬及活禽的供應量逐年下跌,比較2008年及2001年的供應量,活豬下降超過30%,而活禽的下跌幅度更大,多達81.7%(表三)。在政府 的政策驅使下,市場不斷從內地引入冰鮮雞、冰鮮豬,甚至近期的冰鮮牛。冰鮮肉逐漸取代新鮮肉,成為市場主流(表一)。
超市貨品齊全 街市優勢漸失
一直以來,本地超級市場與傳統濕貨街市是競爭對手。超級市場不斷擴展供貨種類,從鮮豬肉、蔬菜以至活魚皆有供應,基本取代傳統濕貨街市的功能,唯獨活家禽 基於衛生問題未能提供,市民想吃新鮮雞只能從傳統濕貨街市的雞檔購買。然而,當政府不斷鼓勵更多雞販自願交回牌照而致活雞檔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傳統濕貨街 市逐漸失去其「獨有」貨品。連鎖超市在財力、宣傳、管理及議價能力上已較傳統濕貨街市優勝許多,若再失去「獨有」貨品,傳統濕貨街市便很難與超市競爭,最 終形成超市壟斷局面。有政黨的調查顯示,超過8成市民從超市購買冰鮮雞,到公眾街市或新鮮糧食店購買的只佔15.6%。
正反意見:消費者權益得或失?
消費者角度而言,他們當然希望貨品價廉物美,選擇越來越好。究竟目前新鮮肉食減少、冰鮮肉食上升的情況令消費者的權益有得或受損?
■ 消費者權益有得
1. 引入內地冰鮮肉類令消費者有更多選擇。
2. 冰鮮肉價格較新鮮肉便宜,減輕消費者負擔,例如新鮮牛肉的價格高昂,引入冰鮮牛肉令低收入人士有更大機會享用牛肉。
3. 冰鮮肉的清潔衛生,有助提升食品安全。相反,新鮮肉的生產及販售影響環境衛生,助長如禽流感等傳染病的散播。
■ 消費者權益受損
1. 新鮮肉的供應量減少,導致價格上升,消費者最終蒙受損失。
2. 政策不利新鮮肉類的生產及販售,助長冰鮮肉市場,製造不公平競爭。
3. 活禽零售日益萎縮,削弱濕貨街市的競爭力,間接造成超市壟斷。
4. 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少,例如活鴨及活鵝已絕跡街市。
全港素食人口上升
近年,基於各種理由(包括減肥、健康、愛護動物、環保及信仰等),逐漸有更多人選擇吃素。香港的純素食者比率日益增加,從2001年的1.5%增加至 2008年的2.4%(表四)。事實上,香港人的人均蔬菜消耗量大幅增加,從1999年只有101.9斤上升至2008年的154.9斤(表一)。
素食竟含動物基因 真偽難辨
除新鮮蔬果外,市面尚有很多加工素食,例如齋燒鵝,素食人士似乎亦有很多選擇。但這些拒絕吃肉人士的權益有沒有受到尊重及保障?消費者委員會曾進行一項有 關素肉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素肉樣本(約78%)驗出含有雞、牛、豬和魚的動物基因。一些標示為「無肉食品」、「大豆食品」的食品,並不表示屬於純素 食,可能含有雞蛋或奶類;對嚴格的素食者(Vegan)而言,他們的消費者權益實在缺乏保障。
港營養標籤 缺素食標示
香港近年生效的食物營養標籤制度要求預先包裝食物需要標示所含的營養資料;但這並不包括標示是否素食。另外,台灣當局指明所有宣稱為素食的預先包裝食品, 必須清楚標明是「全素或純素」、「蛋素」、「奶素」、「奶蛋素」及「植物五辛素」等5種字樣。而且,部分食物添加劑可能源自動物或昆蟲,而香港的食物標籤 一般只標示添加劑的編號,例如E120是一種紅色素的添加劑,但當中部分可能源自一種甲蟲,而消費者則無從知悉。換言之,香港的素食消費者要確定預先包裝 食物是否素食,實在存在很大困難。
思考問題
1. 若香港實施中央屠宰活家禽,對哪些持份者有利和有害?試分別說明之。
2. 你認為本港的連鎖快餐店有沒有照顧素食者的消費權益?何以見得?
3. 你是否贊成取消傳統濕貨街市?為甚麼?請以3個原因說明你的觀點。
4. 你認為香港的食物營養標籤制度應效法台灣嗎?為甚麼?
相關參考資料下載
1. 雞場有可為 料兩成繳牌 (香港文匯報2005-9-8)
2. 消費者委員會﹕素肉產品含有動物基因
3. 香港素食資訊網
4. 香港的「菜籃子」困局(亞洲週刊2007-9-9)
5. 香港人素食習慣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