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青少年暴力罪行
刊出日期﹕2013年5月13日(香港文匯報)
引言
近月,香港發生了兩起弒親案。經媒體大肆報道、社會廣泛議論後,該矛頭指向了「宅男」、「N失青年」和「啃老族」等,似乎這些已然成為罪惡的根源、社會的負累。但媒體的報道的真實性又有多少?如何才能一窺這些案件的性質?筆者將於下文和大家一一道來。■嘉賓作者:鍾文堅 (資深通識科老師、中學通識科顧問)
早前,本港接連發生兩宗轟動的倫常血案,案情都駭人聽聞──叛逆青年冷血弒親,可用喪心病狂來形容行凶者,甚至有報章標題用「魔子」稱之,令案件倍受矚目!
媒體當然把握機會,對有關案件作追蹤式的深入報導。
根據暫時報導的資料,兩宗案當中有不少共通點:
一、涉案的皆非破碎家庭,疑凶自小都獲家人悉心栽培;
二、兩案中的疑凶都被介定為「宅男」、「N失青年」,屬典型的「啃老一族」,終日沉溺網絡暴力遊戲的虛擬世界之中;
三、疑凶犯案過程中,都有友人參與及協助;
於是乎,媒體的報導就急不及待,在文章中遽下結論──案件屬「冷血宅男的弒親血案」,行凶的兩名青年自小受父母過度溺愛,形成極端自私、孤僻的性格,由於個人無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失敗,並將之歸咎於父母,加上終日沉溺網絡遊戲的暴力世界之中,遂把暴力施諸於父母身上以作了斷。
甚至有個別評論指,因兩宗案接連發生,之間是否有傳染性的關連。
當然,這兩宗件涉及的概念,諸如「宅男」、「N失青年」、「啃老族」,全屬近年潮興的社會刻板印象(stereotype),用上「魔子弒親(parricide)」的標題,更能吸引眼球,催谷銷情,卻無助社會大眾更接近事件的真相!
因為,截至目前為止,有關兩件案的大部份資料,皆來自傳媒的報導,基於對本地主流傳媒專業水平的認知,雖不能斷定這些材料全屬杜撰虛構,但除了警方公佈的有限基本資料外,其中有多少是接近事實,又有多少只是道聽途說,身為普通讀者,確實難以判別,因此,暫時只能保留存疑的態度,待事件經過抽絲剝繭的偵查後,才有可能了解事件的真相,故暫時切忌過早妄下結論!
不過,除了等待以外,若想增加對「弒親案件」的認識,也是有辦法的,就是進行文獻研究(Literature review),看看本港,或外地,是否能找到有關的文獻,可有助了解這類案件的性質。
關於「弒親血案」,不得不提美國莊遜夫婦被女兒莎拉(Sarah Johnson) 槍殺一案。莊遜一家三口當年住在愛達州貝爾維尤市郊(Bellevue, Idaho),案件發生在2003年9月初,莊遜夫婦在家中睡房被槍殺,最初莎拉指稱目擊凶徒從後園逃走。案件所以廣受矚目,因為16歲的莎拉由原來痛失雙親的受害人身份,變成弒親的嫌疑犯;再經過警方抽絲剝繭的調查,所有罪証都指向她,最終於2005年3月被叛兩次終身監禁(Discovery Channel, 2009)。案件所以哄動美國社會,除行凶者的手段凶殘外,更重要的是16歲少女的犯案動機只是雙親禁止她繼續跟非法入境的19歲男友交往。
另一宗更哄動的案件是去年發生的紐頓的桑迪胡克(Sandy Hook Elementary School, Newton) 校園槍擊案,20歲的亞當蘭扎在家中弒母後,接著持槍在校園殺害了20名學童及教職工,然後吞槍自殺。案發後,被殺害的學童的家長組織壓力團體,推動加強管制槍械的法案,期望能減少家長再經歷他們的傷痛。(http://en.wikipedia.org)
以上兩宗案雖然備受關注,卻屬極端的個案,其性質並不具代表性;又基於「弒親」屬於較極端的倫常罪行,就算是在槍枝氾濫的美國,該類個案也非常見;不過,在網上找到美國著名學者海德(K.M. Heide) 曾發表過多篇專著,探討有關議題。海德曾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相關過案進行研究,發現由1977到1986的十年間,平均每年約有300宗弒親案件。
根據他的研究發現(Heide, 1992),可將這些案件行凶少年分成三大類:第一類屬危險的反社會份子,殺親以達成個人目的;第二類是患嚴重精神疾病,受幻覺支配而殺害身邊親人;第三類則是因長期受虐待,無計可施下採用極端暴力尋求解脫。在海德的研究個案中,第三類是絕大多數,佔了九成以上。
因此可見,家庭是塑造青少年成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卻非唯一的。
當然,較受傳媒關注的卻多屬第一類,「危險反社會份子」的標題夠吸引眼球的!就如最近本地接連發生的兩宗弒親案。
由於能找到有關「弒親案件」的本地研究材料十分有限,要作進上步的探討受到限制;反而兩宗案件所引發的另一爭論,值得拿出來討論一下;就是涉案的兩名青年,據報都有沉迷網絡暴力遊戲的特點,故而引發爭議,網上暴力遊戲是否令沉迷青年變得冷血暴虐,也是引致弒親血案的主因呢?!
關於這個課題,引發的爭論不少,可說是正反論點論據紛陳,難輕易就下定論!
嘗試翻查有關青年暴力罪案的數據,從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整理的《香港社會指標》找到以下一組數據:
表一:每十萬名16-20歲人口中因暴力罪案而被捕人數
年份 |
1981 |
1986 |
1991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數字 |
313.0 |
365.8 |
562.4 |
444.8 |
387.2 |
374.2 |
441.3 |
392.8 |
344.6 |
年份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數字 |
359.5 |
389.2 |
364.8 |
310.6 |
317.3 |
289.9 |
255.0 |
250.8 |
260.1 |
(資料來源:香港社會指標http://www.socialindicators.org.hk)
從1981至2010横跨三十年的數據可見,16-20歲青年的暴力罪案比率自1991年出現峰值後,雖然都有升跌起伏,但從總的趨勢來說,都在持續下跌。
記得九十年代初剛投身工作,曾碰到過一個學生個案,一名家境富裕的男生,學懂互聯網這玩意,那時是要用「長途電話」上網的時代,家人因發現要繳交數萬元的電話費單,發現了該生的「惡行」後,要求學校作輔導跟進;由此可見,互聯網在九十年代初,仍只是新生事物;也即說是,互聯網的普及,只是近二十年間的事情;而在互聯網方興未艾的時間,青年暴力罪案的數據未有顯著趨升;相反,卻呈現大幅度的下跌。
由此說來,可否下結論說,青年沉迷網絡暴力遊戲,不單不會引致真實的暴力行為上升,反而會減少其暴力行為呢?
當然不可以簡單就判定,因為人是極複雜的社會動物,影響他的行為的因素眾多,產生的過程也是難以一一觀察得到;因此,雖然從表面數據而言,青年沉迷網絡暴力遊戲與暴力罪案的數據,並未呈現同步的上升(或下跌),由於未掌握握當中其他要素的關連和變化,故此難作結論。
再從青年事務委員會的《2010年香港青年統計資料概覽》找到近年青年暴力罪案的更詳細數字:
表二:青少年暴力罪案及分項數字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
1. 侵犯人身的暴力罪案 |
1,066 |
1,195 |
1,147 |
1,044 |
1,055 |
1,069 |
924 |
959 |
1.1謀殺及誤殺 |
10 |
16 |
8 |
9 |
12 |
9 |
10 |
1 |
1.2傷人 |
295 |
269 |
262 |
233 |
254 |
265 |
253 |
234 |
1.3嚴重毆打 |
585 |
730 |
659 |
593 |
590 |
598 |
470 |
490 |
1.4襲警 |
37 |
46 |
36 |
18 |
16 |
30 |
22 |
19 |
1.5刑事恐嚇 |
53 |
66 |
92 |
93 |
77 |
59 |
65 |
89 |
2. 侵犯財物的暴力罪案 |
516 |
500 |
454 |
319 |
353 |
219 |
217 |
146 |
3. 刑事毀壞 |
283 |
255 |
212 |
171 |
140 |
168 |
153 |
147 |
4. 在公眾地方行為不檢╱打鬥 |
370 |
466 |
406 |
267 |
333 |
267 |
220 |
245 |
5.
藏有攻擊性武器 |
166 |
117 |
154 |
73 |
113 |
49 |
63 |
67 |
從上表各羅列的分項數字可見,近年來的各項數據,除刑事恐嚇有所增加外,其他都出現較明顯的跌幅;從表面證據來看,縱使青年沉迷網絡暴力遊戲,並未出現坊間預想的後果──引致暴力行為大幅攀升。
不過,有一點幾可肯定,過猶不及,青少年人日常花的屏幕時間(Screen Time, 註一)越長的話,對他們的身心成長和人格發展,都會有不良的影響!舉簡單一例來說明,當青少年過度熱衷高科技產品和玩意,視綫只管盯著屏幕,於是身體就會維持長時間靜止的狀態,這種坐著不動的生活方式就易於增加痴肥和誘發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另一方面,由於增加了屏幕時間,同時代表減少了人與人面對面的真接溝通機會,亦會導致個人社交上的障礙。
註一:屏幕時間(screen time)指用在觀看電視、掌上電腦、手機及其他電子設備的時間。
思考問題:
1.對青少年的成長而言,互聯網的普及,是利多?還是弊多?2.近年本港青年暴力罪案出現了甚麽變化和趨勢。
3.青少年沉迷網絡暴力遊戲是否會導致更多的暴力行為? 4.試著紀錄自己和身邊朋友日常的屏幕時間,看看當中是否有特定模式。 5.嘗試建議一些能減少青少年沉迷上網的方法。 |
延伸閱讀:
Kathleen M. Heide, “Why Kids Kill Parents”, Psychology Today, Sep. 1992.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香港社會指標》網頁
青年事務委員會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10年香港青年 統計資料概覽》, 2011年5月
陳潔玲醫生,〈人機合一 大有問題〉,信報,2013年3月14日。
曾國平,〈打機令人更暴力?〉,信報,2013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