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米潮」會否出現?
刊出日期﹕2013年6月17日(香港文匯報)
引言
有媒體報導,近日多了內地旅客來港購買食米返內地,引起人們擔心繼搶購奶粉狂潮後,再掀起搶購食米的風潮;如果真的發生,畢竟食米是市民的食用主糧,其衝擊將大大影響本港民生,故不能掉以輕心!
事件起因於五月中旬,廣州市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藥監局)公佈食米及相關製品的抽驗結果,發現有近半數樣本的重金屬隔含量超標;所以,不少當地及鄰近的居民趁來港自由行時購買袋裝食米。近日,隨著越來越多內地旅客來港買米,有人就推測可能演變成繼「搶奶粉」後的「搶米潮」。
情勢是否就會如部份人推斷那樣,本港將會出現「搶米潮」,進而導致食米出現短缺的情況呢?嘉賓作者﹕鍾文堅 (資深通識教育教師 中學通識科教學顧問)
搶米潮」的可能性甚低
雖然,兩件事的起因相近,都是緣起於內地有關食品的安全出問題,內地民眾對其失去信心,所以來港購買,追求食得安心。但只要細心分析,出現「搶米潮」的可能性甚低,現由有三:
首先,食米受本港的《儲備商品規例》所規管,無論進出口,都受到嚴格管制。基於食米是本港居民的主糧,政府早於上世紀較早期已經實施有關法例;簡單來說,一般離境旅客只可攜帶重量不超過15公斤的食米。故像奶粉被大量搶購後運返內地的情況,不大可能會出現。
其次,根據上述條例,已註冊的食米貯存商,需要維持供應全港居民一段合理時間食用的儲備存貨(現為15天),以應付突發和緊急狀況,確保食米的穩定供應。故縱使出現短暫的搶購情況,食米的供應亦不會出現如奶粉般的斷供情況。(事實上,早前的奶粉搶購潮,斷貨也僅限於少數幾隻受過份吹捧的品牌,其他牌子卻沒有缺貨。)
最後,雖然大部份奶粉和食米同屬進口食品,但兩者的性質有頗大差異,並不能相題並論,其原因有三:
一是食米雖是港人主糧,但因為隨著過去數十年的社會經濟發展,致使港人的生活和飲食模式產生轉變,今天「沒米下肚」已非太大問題。下表是從政府工業貿易署找到關於港人耗米量的數據:
表二:港人平均耗米量(全年)
年份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公斤 |
49 |
45 |
46 |
49 |
47 |
48 |
48 |
46 |
46 |
47 |
43 |
從上表數字見到,近十年港人的耗米糧的變化不大,人均年消耗量大抵維持在45到49公斤之間,期間有升有跌,波幅不大,只是在去年再跌到43公斤,是近年的新低。雖然單看十年的數據未能反映其中的變化,但當找來更長年期跨度的數字作比較,就看到極大的轉變。在網上找到政府統計處所公佈的一份相關資料,在2006年,港人平均每月消耗食米3.8公斤,相較1963年的9.2公斤,四十三年之間,下跌了有近6成之鉅!
由此可看到,港人對食米的需求,在數十年間已大幅下降!也即是說,食米對港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日漸下降。亦即是說,過去半世紀以來,食米對港人生活質素的影響,是日漸下降,到近十年才告穩定下來。
二是容易找到替代品(substitutes),縱然食米供應暫時出問題,市民也很容易找到其他替代食品,短期不擔心要捱餓。根據食物安全中心有關調查的資料顯示,稻米類食品約佔本港居民日常食糧消耗量的六成左右,其餘則為麥類和全穀類食品。
三是依賴程度不同,嬰兒慣常食用某一特定品牌奶粉,較難轉換其他牌子;故嬰兒對某品牌奶粉的依賴程度較高,短時間難以替代,故某幾隻品牌奶粉出現嚴重的缺貨斷供的情況,令搶購風潮更形突出!食米雖是主糧,但市民對其依賴度卻不高,市面也沒有較突出的品牌,因為食米的來源地和品種甚多,故可供選擇的也不少。
再翻查工業貿易署的有關食米統計資料,找來幾套數據,有助大家了解其中較詳細的狀況。
表二:食米進口數字 (單位:千公噸)
2002 |
2004 |
2006 |
2008 |
2010 |
2012 |
|
泰 國 |
282.5 |
274.6 |
283.7 |
296.7 |
218.4 |
156.9 |
( 87.2% ) |
( 89.2% ) |
( 90.7% ) |
( https://www.viagrageneriquefr24.com/acheter-viagra-ligne-france/ 88.0% ) |
( 67.5% ) |
( 51.0% ) |
|
越 南 |
0.5 |
0.9 |
1.8 |
1.6 |
58.7 |
109.3 |
( 0.2% ) |
( 0.3% ) |
( 0.6% ) |
( 0.5% ) |
( 18.1% ) |
( 35.5% ) |
|
中國內地 |
11.6 |
14.1 |
18.5 |
31.6 |
41.5 |
24.3 |
( 3.6% ) |
( 4.6% ) |
( 5.9% ) |
( 9.4% ) |
( 12.8% ) |
( 7.9% ) |
|
澳 洲 |
23.7 |
14.7 |
7.5 |
5.0 |
2.0 |
6.9 |
( 7.30% ) |
( 4.80% ) |
( 2.40% ) |
( 1.50% ) |
( 0.60% ) |
( 2.20% ) |
|
美 國 |
5.3 |
2.7 |
0.8 |
0.7 |
0.8 |
5.2 |
( 1.6% ) |
( 0.9% ) |
( 0.2% ) |
( 0.2% ) |
( 0.3% ) |
( 1.7% ) |
|
其 他 |
0.2 |
0.8 |
0.6 |
1.6 |
2.3 |
5.3 |
( 0.1% ) |
( 0.2% ) |
( 0.2% ) |
( 0.4% ) |
( 0.7% ) |
( 1.7% ) |
|
總 額 |
323.8 |
307.8 |
312.9 |
337.2 |
323.7 |
307.9 |
從上表所列出的數據,可見近十年來食米進口有三點較特別之處:
一、進入食米的總額相對穩定
以進口總額而言,數字都維持在30萬公噸以上;近年在總量上可說是有升有降,但總的來說的尚屬穩定。當然,若加上本港人口持續上升的因素,雖然十年只增5%左右,人均耗米量也是有下跌了的。
由此可見,本港人均耗米量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是在二十世紀後期,這也是經濟起躍起飛時期,反映了本港社會民生進入富足的階段,本港居民由過往吃的飽,是量上的追求,漸次轉變為要求更高質素,想吃得好,食品的多樣化,所以改變了從前以食米作為單一主糧的格局。
二、食米進口來源地所佔比率的變化頗大
首先,雖然泰國這世界產米基地仍佔進口的首位,但所佔比率卻由早年的9成跌至去年5成左右,下跌幅度甚巨;而其鄰國越南則自近幾年大幅躍升到3成半。
產生上述變化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因泰國受害於天氣因素,影響稻米產量,使糧價急漲,再加上國內政局不穩的雙重打擊,故其食米輸港比率急降。另一方面越南政局趨穩,經濟則漸轉開放,增加了食米出口賺取外匯,加上越南米價較相宜,遂適時地填補了泰國米空檔,前幾年只不足1%,近幾年則猛增。
其次,內地輸港的食米則漸次增加到2010年的近1成3後,回落到去年少於8%;估計人民幣匯率近年大幅上漲是主因,其次也許有受內地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影響。
另外,澳洲米則由曾佔進口第二位,逐年委縮到少於1%,在去年才稍見回升,相信這也是跟過去一段時期澳圓匯率上升和國際米價急漲有關。
最後,美國和其他地區進口的食米,所佔比率雖屬微不足道,近幾年則見上升,箇中原因有待進一步作了解。
三、不同區域所佔的比重大抵維持
假若將來源地以距離劃分,粗略劃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中國內地、東南亞及運輸距離較遠的其他地區;可自到內地約佔一成上下,東南亞則佔達八至九成,其他地區則只佔少於一成。
由是觀之,因本港實施開放經濟自由貿易,只要具備經濟條件,由於進口來源不少,要保証穩定的食米供應的問題應不大。
再者,由於易於找到替代品,同時因為本地有長期的儲備制度,食米因搶購斷供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另外,食米對港人的重要性也日漸下降,就算出現最極端的情況──「無米炊」,亦對本港居民的生活質素影響有限!
思考問題:
- 試指出本港進口食米,在過去一段時間出現的主要變化。
- 2.試分析出現以上的變化的主要原因。
- 3.進口食米的變化,反映了本港居民生活上那些轉變?
- 4.香港擁有那些有利因素,能夠保證穩定的食米供應?
- 5.你認為本港食米的安全,制度上是否有足夠的保証?為什麼?
延伸閱讀:
- 工業貿易署官方網頁──食米統計資料
- 香港政府統計處統計資料網頁
- 食物安全中心網頁
- 文匯報,〈毒米早現深圳 港恐現搶米潮〉, 2013年5月21日
- 文匯報,〈專家解讀湖南鎘大米事件〉, 2013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