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與第四權
近日又多增加一份免費報(經濟日報出版的《晴報》),據聞蘋果日報會跟進,步其台灣業務後塵,出版免費報《爽報》。果如是,香港的報業必有一番龍爭虎鬥。一般市民或者會覺得﹕「好啊﹗又多一份免費報紙,反正不花費,多幾份更好」,專門收集報紙變賣的亞公、亞婆當然就更樂觀其成。問題就是這樣簡單?
但想深一層,免費報真的免費嗎?天下哪有這麼「著數」的事﹗免費報的收入只能靠廣告,換句話說,免費報的讀者要被逼看廣告。當然,收費報一樣有廣告,但比例上明顯少許多。有經營免費報的施永青便指出一份免費報成本兩元,若發行五十萬份,每日至少要有一百萬的廣告收入,哪便要印40版廣告,內容至少要30版,但印70版成本又上升,唯有減內容至20版,讀者變成是看廣告多於看新聞。
這還只是小事一宗,讀者可以「飛廣告」,但是新聞內容又如何?
當報紙要靠廣告生存時,廣告客戶便主導了報紙的內容。現時一些報章廣告已以新聞的式樣出現,稍為有良心者會以不顯眼的小字寫明「資料由客戶提供」或「廣告」,沒有良心的只以一些標誌區別,一般讀者很難察覺,誤將廣告當作新聞。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廣告客戶會否直接介入報章的編採方式,甚或新聞內容?這樣下去,所謂「第四權」,獨立媒體,輿論監督,便從此消失。報章只會充斥連篇假話、阿諛奉承之辭。有點跨張吧?
再看看另一則新聞,記者爆料 閣員買新聞吹捧政績,台灣政府「花錢買新聞」,並由引學者聯署抗議。如果政府也這樣做,一般的企業就……
免費報不斷坐大,必然削弱了收費報紙,收費報紙為了生存,有沒有可能出賣「報格」,替廣告客戶賣新聞?正所謂劣幣驅良幣,最終我們可能連一份值得信賴的報紙也沒有,更遑論甚麼輿論監督的第四權。
教學建議
- 讓學生比較收費及免費報紙內容類別,找出不同之處
- 引導討論有甚麼原因導致這些不同
- 引導學生思考免費報章出現所可能帶來的影響
相關資料
- 施永青﹕香港可以養多少份免費報(AM730, 2011-8-9)
- 政府花錢「買新聞」 台灣民主的大騙局(天下雜誌, 2010-12)
- 抵制政府買新聞 逾百名學者連署(台灣自由時報, 2010-12-26)
- 新媒體崛起:免費電視被淘汰還是重生?(簡明宇通識專欄, 2010-11-1)
- 抗議政府買新聞、造假新聞,200NGOs抗議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