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立法會選舉文化的異同
刊出日期﹕2013年10月21日(香港文匯報)
引言
澳門沒有區議會,特首選舉一般都是在無競爭的情況下和諧進行,沒有香港的劍拔弩張的氣息,亦沒有很多值得討論之處,因此本文集中討論立法會選舉文化。選舉文化與政治及各種社會制度息息相關,透過比較香港與澳門的選舉文化,我們可以更加清楚現時香港的政治及社會制度對選舉政治的影響。
嘉賓作者:仇國平 (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主要著作包括:China’s Policies on Its Borderlands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及Government and Policy-Making Reform in China: The Implications of Governing Capacity等。)
港澳立法會選舉,最大不同是涉嫌賄選的行為,澳門比香港嚴重得多。香港在廉政公署的努力下,與選舉有關的貪污問題並不嚴重,過去亦有當選議員因涉及貪污而被捕。至於澳門,雖然也有將選舉行賄及受賄人士繩之於法的例子,但被捕的都是貪污中的小蒼蠅,當選者無一受到牽連。選舉前夕,參選人往往以社團恆常活動、慶祝國慶、慶祝中秋、敬老、社團會慶、甚至參選人結婚周年紀念等名義大排宴席、大派禮物、舉行流行歌星表演、甚至派送現金。選舉宣傳期開始後,候選人在街頭上派發印有選舉組別得小食,以及選舉當日社團一車一車把選民送到酒樓用膳,再用車把選民送去投票已司空慣見,今年更有記者拍到有人向有關係選民派發五百元鈔票。根據澳門法例,即使候選人在場,只要過程當中沒有呼籲投票支持某位候選人,就不算違法。最後,善於利用這種方式宣傳的選舉組別,成為今次選舉的大贏家。
由於影響澳門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是金錢、社團福利、以及社區網絡,令港澳選舉氣氛出現很大差異。香港的候選人,較重視政策的論述,以及政治取向。因此,他們有很大積極性爭取透過媒體就向公眾介紹政綱及政治理念,藉此爭取選票。加上香港的媒體數目較多,資金較充裕,大都要以吸引讀者及觀眾爭取廣告收益。為了加強選舉新聞的可觀性,不少媒體報導都會針對候選人的針鋒相對,又會與民調機構合作,預測選舉結果。另外,電子媒體主辦選舉論壇,讓候選人就政策及政治取向進行辯論。
至於澳門,大部份媒體獲取政府的現金津貼,以及來自政府廣告的收益,要收支平衡並不困難,即是報紙每日銷量不過一千份,仍然有利可圖。另外,有少部份媒體背後有龐大商業集團支持,營辦媒體目的不在營利,在於保護及拓展集團老闆的利益,加上編輯不同程度的自我審查,因此媒體無需急於吸引讀者以提供爆炸性報導。選舉新聞以報導候選人拉票活動為主,沒有民調機構與媒體合作,預測候選人的勝算。正如上文提及,選舉致勝取決於金錢、社團福利、以及社區網絡,政策辯論以及政治理念並非選舉致勝的主因,令候選人缺乏動機應付選舉論壇,有候選團隊的第一候選人,甚至乾脆缺席選舉論壇。再者,澳門人口少地域小,人際關係密切,十分重視和諧相處。出席者為免影響與對方關係,在辯論中點到即止不足為奇,令選舉辯論沉悶非常,影響市面的選舉氣氛。
再者,澳門的選舉宣傳期只有兩星期,宣傳期未開始,候選人不得宣傳政綱及政治理念。宣傳期開始後,負責統籌選舉的選舉管理委員會又以環保為由,拒絕把候選人政綱寄給選民,對張貼宣傳海報諸多限制,今年更一改以往做法,以保護公眾安全為名,不再在人流最旺盛的議事庭前地豎立告示板,讓候選人張貼海報宣傳。面對種種制肘,候選人難以有效展開宣傳攻勢,進一步打擊選舉氣氛。
另外,香港的立法會選舉,議題離不開民主制度發展及中港關係,而中港關係又與普選特首及立法會全面直選緊緊相扣。同時,選戰大致以建制派與泛民主派對壘為主軸,配以泛民主派之間的爭執。一般而言,立法會泛民主派與建制派的票數為六四開,即約六成票歸泛民,四成歸建制,但這個比例在去年立法會選舉被打破: 泛民只得五成五選票,建制取得四成五 (圖一)。一般相信,泛民得票比率下降,與地區工作不及建制做得紮實有關 。
圖一 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選票分佈 (佔總投票數字的百分比)
資料出處: 2012 立法會選舉,http://www.elections.gov.hk/legco2012/chi/results.html
至於澳門,有別於香港: 澳門基本法並無規定普選特首的終極目標,要求普選特首及立法會全面直選的社會運動不成氣候,民間訴求並不強烈,令支持民主政制成不了選舉重大議題。由於民間對普選沒有強烈訴求,減低中澳的緊張關係,加上民間對中央的澳門政策及一國兩制的實施大致滿意,中澳關係成不了議題。
至於建制派與民主派的關係,幾乎是河水不犯井水,各有各拉票,兩者之間的競爭不大,主要原因是兩者票源不同: 據民主派龍頭新澳門學社最資深議員吳國昌表示,他們的支持者主要是中產階層、天主教徒、以及曾經接受社澳門學社幫忙、在澳門土生土長的草根階層。至於建制派,以新舊移民及本地出身的草根階層為拉攏對象。
反而,建制派之爭成為最近三屆選舉澳門立法會選舉的囑目之處: 傳統愛國陣營包括以工會聯合總會 http://newcialisonline.net/ (工聯) 為骨幹的同心協進會,以及包括街坊總會、婦聯、歸僑總會等廿多個傳統親中社團組成的群力促進會。在今屆選舉比上屆痛失兩成、或七千多張選票,一般相信是由於同以草根選民為拉攏對象的新興建制社團搶票所致。新興建制社團由博彩及商界利益組成,理論上與草根階層利益對立,但澳門政府近年博彩稅收益暴漲,商界候選人可以不用擔心政府加稅下,要求政府增加福利的期票博取草根選民支持。除了草根選民外,新興建制社團因為兼具博彩業及同鄉會背景,不少支持者是人數日多的博彩業員工以及鄉里。例如今屆得票比上屆多五成的民聯,其第一候選人陳明金是福建社群的領袖。至於得票比上屆多六成的澳粵同盟,成員是江門同鄉會的領袖。
圖二 2013 澳門立法會選舉選票分佈 (佔總投票數字的百分比)
資料出處: 直接選舉各投票區域的結果,立法會選舉2013,http://www.eal.gov.mo/pdf/2013/final/FinalRptD-03.pdf
圖二顯示,建制派 (不包括定為不清的、又不肯大方承認屬建制派的候選人) 得票超過六成,民主派不及二成五,其餘為難以歸類的候選人。建制派中的傳統親中陣營得票不及兩成,為歷屆新低。至於民主派的新澳門社只能取得一成五選票及兩個議席,比去屆少一席。同屬民主派代表公務員利益的新希望,以百分之九的選票取得兩席,比去屆增一席。
面對選舉失利,澳門的傳統建制及民主派預期會在議會更積極之餘,亦會以更多街頭行動吸引市民注意及支持。
課堂活動
- 1. 分組在網上搜尋最近香港及澳門立法會選舉候選人的政網,從政治改革、經濟方針、社會民居生政策、以及文化保育比較兩地候選人的政網。
- 分組在網上搜尋最近香港及澳門立法會選舉候選人的選舉論壇片段,討論候選人的辯論技巧及內容。
- 3. 分組在網上搜尋最近香港及澳門立法會選舉的選舉指引,比較兩地反賄選及促進公平選舉的措施。
參考資料:
張炳良,「香港如何擺脫管治的困局」,新力量網絡,2011年12月01日http://www.synergynet.org.hk/b5_m14_1.php?id=2651
- 仇國平,「建制派大勝 民主派折戈 — 澳門立法會選舉分析」,信報財經月刊,2013年10月號,437期,頁72 – 74。
- 「學者:賄選風氣盛 挑戰社會道德底線!」,論盡媒體,2013年9月20日,http://aamacau.com/2013/09/20/baseline/。
思考問題
1. 投票前收受利益有何好壞?
2. 你認為甚麼因素最影響選民的投票取向: 候選人政綱? 往績? 辯論表現? 金錢及物質回報? 政治立場? 候選人籍貫?
3. 面對種種選舉引起的問題,你認為民主選舉應否進一步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