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飲水時代離我們還有多遠?
刊出日期﹕2013年10月7日(香港文匯報)
引言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水以淨為本。但是近期來卻頻繁曝光飲用水污染事件,例如,2013年7月,廣西賀州市發生水體鎘、鉈等重金屬污染事件;九牧樂家等知名衛浴品牌陷入材料中的水鉛含量超過國家標準的 “毒龍頭”醜聞,這些都令國人對飲用水的品質擔憂不已,我國的飲用水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直飲水時代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
作者:岳經綸教授(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學流動人口公共衛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中國公共政策評論》主編及《公共行政評論》編委。)
新國標遭到推遲
2007年衛生部公開表示,自2007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以下簡稱新國標),其中部分指標的實施專案和日期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當地情況確定,全部指標最遲於2012年7月1日實施。2012年6月29日,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到2015年,各省(區、市)和省會城市106項指標要實行全覆蓋。這意味著原定於兩天之後在全國範圍內強制實施的新國標,再次被推遲。這條消息對於淨水行業而言可謂振奮人心,但淨水不是造水,任何飲水自救的方式都難以獨善其身,在淨水行業的銷售業績扶搖直上的同時,一場直飲水的自救運動悄然興起。在水質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呼籲直飲水時代的到來,成了一種時代的渴求。
實際上,在水處理技術方面,自來水的處理工藝並不複雜,多數都是常規技術,與國外相比,幾乎不存在高精尖的差別。新國標被推遲的原因主要在於各地的飲用水檢測能力在經過5年的過渡期之後,依然很低。據瞭解,俄羅斯飲用水衛生標準指標為395項,美國為113項,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指標是147項。儘管我國飲用水衛生標準指標僅為106項,但是由於國土面積較大、人口較多,各地區的水衛生檢測能力相差很大。《全國城市飲用水衛生安全保障規劃(2011-2020年)》中顯示,在全國32個省級疾控機構中,只有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和山東的實驗室具備106項指標檢測能力,占15.6%;檢測能力在80-106項之間的實驗室為13個,占40.6%;80項以下的實驗室為14個,占43.8%。 因此,
對於106項指標全覆蓋這一目標的實現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漸進,隨著檢測手段的不斷完善,逐步實現與國際標準的接軌。
我國水污染情況非常嚴峻
既然我國自來水處理技術與國外相比不存在“天壤之別”,那麼經由自來水廠處理的水,為什麼在許多情況下都不能夠達到國家安全飲用標準、可供居民直接飲用的呢?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出廠的“源頭水”不合格。自來水可以直接喝,首先得益於嚴格的水源控制。但研究表明,我國的水資源污染非常嚴重。
我國以水庫作為供水水源的能力為每年5400億噸,雖然多數供水水源的水質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庫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污染而不能飲用的地表水占全部監測水體的40%,流經城市的河段中78%不適合作為飲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專家在“國際地下水論壇”的發言中也提到,中國淡水資源總量的1/3是地下水,但是全國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嚴重。對118個城市連續監測的資料中顯示,約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嚴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輕度污染,直接可以飲用的—類地下水僅占22.2%,經適當處理可以飲用的類地下水占21.25%,需經專門處理後才可利用的類地下水占56.55%,基本清潔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看到有限的水資源污染如此嚴重,實在讓人十分痛心。
在水源保護方面,國外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德國自來水水源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表水占了大部分,如江河湖水等都屬於地表水。為了保障水源的安全,德國各地都建立了水源保護區。如柏林地區的水資源,來自柏林—華沙地下含水層,這是一條水量豐富、水質相當好的地下泉。柏林還在含水層周圍按不同的距離劃分了三級水源保護地帶,其中在采水點周圍10米範圍內的一級保護帶要求最為嚴格,禁止一切有污染的物質滲入地面,違者將被罰以鉅款。這些保護良好的水,在收集後,還要經過大型淨化、沉澱、過濾、消毒等一系列處理才能進入居民家中。相比較國外,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許多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但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依然存在,使得水源污染事件屢見不鮮。
自來水二次污染不容忽視
我國飲用水品質不達標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輸水管網老化、漏損和二次污染的現象嚴重,導致從自來水廠出來的水原本是乾淨的,但最後到達用戶家卻“變質了”。出廠的“源頭水”要通過管道輸送至居民區水池,然後經過泵抽到高位水箱,再供到各家各戶。據瞭解,我國自來水運輸管線長、涉及範圍廣,追溯檢測成本較大,適時維修困難,從而導致管道容易出現鏽斑、滲透腐蝕和破損等情況,進而在運輸過程中對達標後的水造成二次污染。與此同時,城市範圍不斷擴大,居民點和社區數量不斷增加, “末梢水”的監管難度隨之加大,這也是“末梢水”與“源頭水”相比變了味道的根源所在。另外,由於每年政府都要進行大量老舊管道的更換,新老管網之間相互連通,互相影響發生交叉污染也容易造成自來水二次污染。
為了保障自來水達到飲用標準,日本人可謂頗費心思,尤其在對管道的保護上,他們無論是技術還是水準,在世界上都是領先的。據瞭解,日本對水質的測試有51項標準,其中就包括大腸桿菌、水銀含量、水的硬度和味道等。如果在輸送過程中出現問題,那麼前期的監測就等於是無用功了。管道污染是自來水受污染最常見的因素,從淨水池流出的水原本是乾淨的,但到用戶家卻要經過漫長的管道運輸,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問題。由於不銹鋼更耐腐蝕,衛生方面強於其他材質。因此,日本的自來水管道大都使用不銹鋼作為材料,而日本自來水協會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制訂了管道和閥門的材料使用標準。對比中國,中國目前在自來水管道的材質中主要採用的是鑄鐵管、內塗塑鍍鋅管、鋁塑複合管或PVC管,這些材料在抗衝擊、環境耐腐蝕和管道補漏等方面的性能和不銹鋼管相比都不具有優勢,這就註定了中國的直飲水之路任重而道遠。
日本的建築物供水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供水,另一種是自來水先輸送入一個貯水櫃,待水貯滿後,再以不同供水方法把水送往用水終點。前一種面向2層以下的建築,後一種面向高層建築。由於水是從水槽流下來,而不是從水管流出來,所以人們每天早上會擰開水龍頭,讓水流兩分鐘後再飲用,以確保安全。對於送水管道和水槽,自來水公司也有專門的維護部門,每半年清潔一次,維護期間會停水兩到三小時,平時一旦發現管道有老化問題,也會立即維修或更換。
水是生命之源 安全從水開始!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頭。成年人要維持正常健康的新陳代謝,平均每日應補充2升左右的水,大約為7~8杯水,由此可見喝水對人類身體的重要性。人類的健康生活離不開安全、乾淨的飲用水,從水源的安全程度,到飲水的安全誤區,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因此,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經驗,早日讓新國標逐步覆蓋全國,嚴格把控“源頭水”和“末梢水”,一旦發現不達標現象,不但應及時通過處理裝置進行再處理,以確保供應水的達成率,還要對不達標現象進行根源性的分析,並作出整治和優化配置,讓飲用水真正成為可以不經處理、直接供給人體飲用的水。
延伸閱讀:
- 中國環境網.
- 中國城鎮水網
- 中國二千萬人受砒霜水威脅 (香港文匯報,2013年8月24日)
- 自來水何時能直飲?
- 簡明宇,瓶裝水價比黃金 (香港文匯報, 2013年4月22日)
思考問題
- 參考上文及就你所知,你認為內地推行飲用水新標準面對甚麼挑戰?
- 根據上文資料,內地的源頭水污染情況如何?你認為有哪些因素導致上述情況?
- 根據上文,甚麼是「二次污染」?請指出哪些人或者組織需要對此負上責任並說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