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軟實力
最近有兩則新聞引起我的注意,一是「駱家輝出任美國駐華大使」,美籍華裔的駱家輝獲美國總統委任為駐華大使,令人聯想起中國傳統的兼容並包文化。在中國的歷史上,中國的同化力極強,外族即使成功武力入侵,但無一不被漢族所同化。在各個朝代,不時都有外國人出任高官要職,唐代自不在話下,即使明清兩代亦有任用湯若望及南懷仁等外籍人士為官員。這種兼容並包的文化其實是一種軟實力的表現,而這種文化卻反而在近現代中國失落,並在美國開花結果。現今,美國被稱為種族大熔爐,黑人可以出任總統,亞裔人士可以出任高官。反觀近現代的中國,外國人出任中國高官?似乎有點困難。即使是小數民族出任高官恐怕也不容易,稍為Google一下,文匯報2007年有一篇報導,指當時有9位少數民族國家領導人、16位少數民族中共中央委員及7位封彊大吏,問題是這是否都是握有實權的職位?還是花瓶位置?中國會否委任華籍美裔人士出任駐美大使?暫時當然沒有這樣的人選?少數民族又如何?我又Google一下,發現原來外交部副部長傅瑩是蒙古族,她曾經多次獲委任駐外,卻偏偏就沒有駐蒙古,否則不讓駱家輝專美。
另一則新聞是「美國航空母艦列根號訪港」,美國軍艦不時訪港,這原本不是甚麼值得注意的新聞。引起我注意的是美方安排華裔士兵接受訪問,而其中一問被問及一旦中美開戰會站在哪一邊,這位大兵直接了當的說﹕「我當然會站在美國這邊……中國僅將士兵視為士兵,但美國才當士兵是人。」明顯不過,孫子兵法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又是另一軟實力。
美國會委任華裔人士出使中國,甚至派遣華裔士兵與中國作戰,為甚麼?因為美國人相信他們已被同化,已視美國為效忠對象。然而,原本具有兼容並包,同化力強大的中國,如今我們的軟實力何處去?
通識單元﹕
- 現代中國
- 全球化
相關概念﹕
- 軟實力
- 綜合國力
- 種族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