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父母 子女卸責?
刊於2011年10月17日(文匯報)
背景
老有所依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城鄉在就業、創業、入學、就醫及生活等方面的差異,內地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特別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湧入,不 少父母留守在家成為「空巢老人」。近年,「空巢老人」的問題日漸受到關注。有人提出:究竟「空巢老人」應由家庭供養或由社會供養? ■嘉賓作者 岳經綸教授 (中山大學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
農村留守長者超4000萬
根據2011年全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會發布的資訊,目前中國城鄉的「空巢家庭」超過5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佔農村老年人口的 37%,城鄉家庭養老條件明顯缺失。與之相對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缺少照料、心理健康問題非常突出等,不容社會忽視。
有苦自己知 誰能伸援手?
以下會從生活、農產、看病及情感慰藉多方面探討「空巢老人」的現況。
收入少 生活難
「空巢老人」的經濟收入來源較單一,而且水準相對較低。根據一項調查資料顯示,2006年湖北省農 村人口的人均收入為3,700元(人民幣,下同),有81.8%農村的「空巢老人」收入低於此平均收入。經濟來源而言,靠「自己勞動所得」的佔 62.0%,靠「子女給予」的佔31.4%,把「農村低保金」和「政府資助」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分別佔2.8%及1.7%。
農耕勞動力老化 生產力低
由於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湧出,農村勞動力「空洞化」問題突出,只能由留守的「空巢老人」承擔農業生產重任,既令老人勞動強度增大,又不利於農業發展。
診費貴 生病無人照料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素質下降,看病就診的需要增加。雖然內地農村實行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因自費部分難以承擔,門診費用不能報銷,收入太低導致大部分「空巢老人」存在看病難的現象。此外,「空巢老人」生病在家只能由老伴照顧甚至無人照料。
失去情感支援 無助寂寞焦慮
由於子女不在身邊,失去相應的社會支援和情感交流對象,「空巢老人」常感孤獨和寂寞,對自己的存在 價值表示懷疑,容易陷入無趣、無助的狀態。「空巢老人」的生命品質相對較低,根據2009年有關調查顯示,7.8%「空巢老人」存在焦慮情緒,非「空巢老 人」僅2.7%;15.6%「空巢老人」存在抑鬱情緒,非「空巢老人」僅9.4%。這顯示「空巢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主觀幸福感明顯低於非「空 巢老人」。
資料來源:《農村「空巢老人」有多難?》,中國網
養老模式轉變 衝擊千年傳統
有專家說,現時中國的養老模式逐漸由家庭轉移至社會,這會造成甚麼影響?
家庭規模縮小 家庭養老擔重
傳統家庭養老意指配偶、子女、親屬負責對老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家庭養老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計劃生育的推廣及老年人口的高齡化,農村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呈現弱化趨勢。
-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年輕勞動力向城市遷移,無法實現對老人的生活照料。
- 計劃生育政策的推廣導致傳統家庭結構發生變化,呈倒金字塔形,「4:2:1」(4個老人、一對夫婦、1個孩子)家庭增多,農村家庭規模縮小,家庭養老負擔加重。
- 老年人口的高齡化令經濟供養不足,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問題日益突出。
社會養老方式意指家庭以外的各種社會性幫助,如政府、企業、單位、街道、居委會等,包括居家式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
居家式社區養老是老年人在家庭居住與社會化上門服務相結合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居家式社區養老服務 由政府、社區提供,讓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上門為老年人開展照料服務,彌補家庭養老不足。社區還大力建設老年服務設施,如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學校、老年 之家等,以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不過,目前中國社會養老方式發展未完善,服務供需脫節。全國老年人社區服務需求調查顯示,老人們最 需要的服務包括法律援助、上門看病、上門做家務、服務熱線和聊天解悶等,分別達到22.2%、20.5%、18.8%、17.1%和16.8%。但這些服 務需求的總滿足率目前僅為15.9%。截至2009年底,全國各類收養性養老機構共4萬個,養老床位總量293.5萬張,不足老年人總人口數的2%。
隨著農村「空巢老人」的逐漸增多及傳統家庭養老功能的逐漸弱化,必然走向社會養老模式。但目前農村社會養老模式尚未成熟,傳統觀念尚未轉變,家庭養老仍扮演重要角色。
外國高招 值得參考
事實上,海外部分國家都面臨「空巢老人」的挑戰,其對策值得中國參考。
日本政府從2000年開始實行護理保險制度,讓老人脫離醫院,回歸社區、回歸家庭。國民每年只需繳納小額日圓就可在65歲以後享受這項保險提供的服務。
德國 寄宿單親家 體驗天倫樂
德國的社會福利機構通過安排一些大學生和獨居老人共住,令老人獲得照顧,同時大學生亦可節省宿舍租金。此外,還會安排一些獨居老人和單親家庭一起居住,組成「三代同堂」的臨時家庭,令老人與「孫子孫女」一起生活,體驗「祖父祖母」的快樂,單親父親或母親也能節省保姆費。
新加坡 立法規管 違反判罪
1995年,新加坡通過《贍養父母法令》,令其成為世界第一個為贍養父母立法的國家。被控未遵守《贍養父母法令》的子女,一旦罪名成立,可被罰款1萬新元或判處一年有期徒刑。
瑞典 制定政策 專人上門服侍
2003年,瑞典專門成立老人委員會,推出《未來老人政策》。根據制度,老人提出的申請獲得核實批准後,便有專業人員定期到其家中進行醫療及家政服務。
資料來源:《國外如何應對「空巢老人」》,《新民周刊》,2011-01-31
相關概念
「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意指子女由於工作、學習及結婚等原因離開家庭而留守在家的老年人。「空巢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功能逐漸衰退,對他人幫助的依賴性不斷提高,心理越趨脆弱,對養老服務需求也日益迫切。
概念圖
思考問題
- 試分別舉出家庭養老方式與社會養老方式的3種優缺。你贊成哪種方式?為甚麼?
- 政府、社會及個人在解決「空巢老人」問題上分別可發揮甚麼作用?試舉例說明。
- 2011年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草案中新增「精神慰藉」一章,規定「家庭成員不得在精神上忽視、孤立老年人」,特別強調「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要經常看望或問候老人」。你認為通過法律的方式能否讓親情回歸?為甚麼?
- 承上題,你是否支持這種做法?為甚麼?
- 你在何等程度認同「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已不合時宜」?為甚麼?
- 外國解決「空巢老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適合在中國實行?原因何在?
延伸閱讀
文字資料
- 莊嚴,《關愛空巢老人:孝道與感恩教育》,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 《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 空巢老人繼續關愛》,新華社
- 《聚焦「空巢老人」》,中國文明網
-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 中秋子女難陪 「空巢」蔓延中年 (文匯報,2011-9-13)
- 《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研究報告(全文)
- 養兒防老不合時宜(文匯報, 2011-4-27)
- 黃順民,「養兒防老」VS.「養老防兒」的迷思與弔詭--有關年邁母親控告博士兒的若干想法 (國政評論 2008)
- 農村80後拿什麼贍養父母?
影片
1.應否立法強制子女供養父母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2. 空巢老人「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
3. 公說天下﹕空巢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