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獨」家庭:孩子離開了 我們還要孤獨地活著
刊出日期﹕2012年11月26日(香港文匯報)
引言
前段時間,一段名為《空巢一生》的中國「失獨」家庭調查視頻,在互聯網上獲得了數以百萬計的點擊率。視頻中, 一對夫婦在年近六十時失去了女兒,萬念俱灰的他們只能寄居在寺廟裡,靠進行簡單的勞動來維持生活,並在那裡躲避世俗帶給他們的痛苦。還有一位年過七十的老 人自己想要去養老院養老,但卻因沒有子女,院方不敢接收。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就醫上,暫且不論失獨老人的經濟負擔能力,光是遇到手術前的家屬簽字的情況, 就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隨後,各大媒體開始紛紛關注這個特殊群體,並通過對一個個孤獨、悲愴和絕望的生命狀態的真實展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嘉賓作者:岳經綸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學流動人口公共衛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
新聞背景:「失獨」家庭逐年升
在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已經實行了30多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計生政策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失獨 者與失獨家庭。失獨家庭的具體數字尚無確切統計,但據《京華時報》報道,人口學專家易富賢根據人口普查資料和目前的死亡率推斷,中國現有的2.18億獨生 子女,會有1,009萬人或將在25歲之前離世。這意味著不久之後,中國將有1,000萬家庭成為失獨家庭。另據有關媒體估計,我國每年約產生7.6萬個 失獨家庭。在如此龐大的數字下,到底失獨家庭是怎樣的一個群體呢?
相關概念:
「失獨」
「失獨」是最近的新聞報刊中常用的一個新詞彙,當前還沒有太多關於這方面的學術研究,因此也沒有官 方定義。顧名思義,失獨家庭即指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這些家庭成員大多50歲左右,已很難再生養子女,並即將失去勞動能力,由於失去了唯一的子女,這樣的 獨生子女家庭變成了無後家庭,即失獨家庭。而根據《全國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試點方案》,失去獨生子女家庭要獲得扶助,女方需年滿49周歲,也就 是說失獨家庭應當是指那些已無存活子女且家庭成員也已經沒有能力再生養孩子的家庭。
「失獨」家「雙失」:經濟精神缺失
獨生子女家庭在失去唯一子女後所面臨的困境,是非常巨大的,涉及經濟方面與精神方面的雙方面贍養。 以武漢失獨家庭的自救團體「連心家園」為例,他們之中有90%的成員年齡在50歲至60歲之間,其中有半數成員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老年慢性疾病,患癌 症、癱瘓等重大疾病的達15%,超過60%的團體成員因承受不了喪子之痛的打擊,長期患有不同程度的憂鬱症。更甚者還導致夫妻離異、家庭破碎,超半數成員 曾有過自殺傾向和自閉表現。同時,因為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有50%的成員出現家庭經濟困難,大部分家庭月收入在人民幣1,200元以下,還有20%的成員 靠「低保」(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生活。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是中國千年來的傳統,而這一傳統是建立在由父母和子女組成的家庭結構基礎 上。一旦子女夭亡,家庭結構發生質變,隨之而來的是父母經濟支柱的崩塌與家庭生活重心的移位。對於失獨家庭而言,他們面臨的是「老來無人照顧、死後無人送 終」的境地。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失獨老人的養老風險與醫療風險日益增大,除日常的養老生活費用之外,醫療費用支出也相當龐大。據有關調查,獨生子女傷殘的 家庭,因醫療而返貧(脫貧後又重新陷入了貧困)的比例高達50%。面對各種老年多發疾病,他們所遭受的不僅僅是難以承受的經濟壓力。現時醫療救治與養老機 構,甚至許多火葬機構都需要贍養人或看護人的簽名。在這種情況,失獨家庭面臨的是照顧責任的缺位。
「失獨」家需社會雙重關懷
同時,養兒防老也遠不僅僅指經濟贍養,更多的是指生活上的照顧與精神上的寄託。失獨老人往往遭受著 「老無所依的絕望」與「晚年喪子的自卑」的雙重折磨。到了一定階段時,老人會和社會完全脫節,而子女就是將其與社會聯繫起來的紐帶。對於失獨家庭,孩子的 死亡導致這個唯一的紐帶消失,許多人就會完全與社會脫節,孤苦無依。老年人的家庭生活多數以子女為中心,親友間的話題也多半以子女為主,對於失獨家庭,他 們嚴重的自卑的心理使之常常走入與人斷絕來往、內心封閉的陰霾中。
中國目前仍然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而對於失獨家庭,家庭養老不再可行,他們背後的支持者與照顧者由於獨生子女的去世成為空缺。那麼,究竟該由誰來贍養他們?
助老有所依 3方面考慮
失獨家庭不僅僅是家庭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根據福利多元主義,社會福利和服務應該由多個部門來承擔,應對失獨群體的困境,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考慮。
1. 國家與其他社會組織的支援。各級政府和民政部門應通過撥款和專案開展等方式來關注失讀者群體;而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非政府組織(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和非牟利機構(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等社會團體和社會組織也可發揮相應的作用,幫助失獨者獲得正式的社會支持。失獨家庭與「丁克」(雙職業,能生但選擇不 生育,並且主觀上認為自己是丁克夫婦或者是個體)、「三無」(無生活來源、無勞動力、無法定贍養人)老人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是非自願選擇的無後。只生一 個孩子是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而產生的,因此國家應當牽頭帶動社會對其的關注。
2. 親朋好友以及同遭困難人群的支持。基於血緣、地緣等非制度化的社會支援系統,失獨家庭的親朋好友可以為其提供一些幫助,使其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安慰,幫 助其渡過失獨的早期階段。同時,失獨家庭在心理上比較容易接納與他們相同遭遇的群體,因此現在已經出現了失獨者QQ群等交流小組,以及失獨群體自發組織的 「連心家園」等自救組織,來通過不同的途徑組建一些組織來獲得社會資源,互助共勉。
3. 社會各界的關注以及輿論支持。當前以新聞報刊等媒體對失獨群體的關注為主,但學術界對這部分人的關注仍然較少,專門研究缺乏,不利於政府和相關部門採取應 對措施。因此,要加大對該群體的關注,鼓勵媒體繼續深入報道失獨家庭的生活狀態與各方需求,鼓勵社會各界對其的支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來呼籲社會關注失 獨家庭。
拓展了解:國家政策救助 「資援」再生育
中國在2007年就推出了有關失獨家庭的救助政策。國家人口計生委和財政部推出的《全國獨生子女傷 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試點方案》,為失獨家庭提供每人每月不低於人民幣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為止。2012年起,各省市紛紛提高了救助標準。重慶市獨 生子女死亡家庭父母每人每年可以得到人民幣3,120元扶助金,河南省鄭州市的失獨者扶助金也從每人每年人民幣1,200元調整到人民幣3,240元。7 月,河北省石家莊市推出規定,「失獨」家庭女方年滿49周歲或男方年滿55周歲後,每人每年可獲得人民幣1,800元生活補貼;女方年滿55周歲、男方年 滿60周歲後,每人每年可獲得人民幣6,000元生活補助。而9月25日廣州市政府法制辦公布了《廣州市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 稿)》,規定女方年滿49周歲時,每人每月可獲人民幣150元的扶助金;而男性滿60周歲、女性滿55周歲後,每人每月可獲人民幣300元。
陝西省人口計生委日前推出了《關於建立完善失獨家庭養老扶助制度的意見》,規定從10月1日起,獨 生子女家庭失去子女時農村家庭一次性補助人民幣2萬元,城鎮家庭一次性補助人民幣3萬元;而年齡在60周歲以上的失獨家庭夫婦,農村居民每人每月補助人民 幣800元,城鎮居民每人每月補助人民幣1,000元。而且凡是失獨家庭有再生育意願的,人口計生部門、衛生部門要提供再生育所需的各項技術服務,所需經 費由陝西省級財政承擔。
救助「失獨」 設上門服務
除開專門針對失獨群體的救助扶助方案外,2010年,中國省民政廳、老齡辦和人口計生委等11個部 門聯合下發的《關於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有涉及到失獨者的養老問題,各省市相繼開展計劃生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試點。主要措施是政府或部門出資 購買服務、發放養老補貼。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身體狀況、身邊有無子女、是否入住敬老院等類別提供1小時到3小時的上門服務,政府或部門出資直接向計生老 人發放養老補貼金、服務券。
思考問題:
1. 根據上文,解釋「失獨」家庭的定義。
2. 「失獨」對個人、家人、朋友等有甚麼影響?
3. 參考上文,國家在照顧「失獨」家庭的過程中應扮演一個甚麼角色?
4. 「失獨」家庭的社會保護應從哪些方面來進行?
5. 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或地區也有「失獨」的情況出現嗎?當地政府是如何解決?
延伸閱讀:
1. 易富賢,《大國空巢》,香港大風出版社,2007年版
2. 南都周刊,《失獨者之痛》, 2012年7月,27期
3. 內地「失獨」家庭年增7.6萬,香港《文匯報》,2012/7/16
4. 誰來安撫“失獨家庭”之痛?,央視網
影片
1.鳳凰視頻, 2012年7月17日,《冷暖人生——失獨者(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