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ral Studies Classroom 通識

讀新聞學通系列之一﹕深讀醫改新聞 發掘「要害問題」

Posted in 今日香港, 公共衛生, 專欄, 思考方法, 最新上載 | Comments Off

新聞報道是通識最常用的學與教素材,但若要透過閱讀新聞素材,從而提升「通識能力」則沒有捷徑可走,必須經過 「深度閱讀」的洗禮。眾所周知,本港新聞受篇幅所限,報道的內容只會包含必須的要點,連基本的訊息內容亦常要捨棄,更別苛求能整理出事件的來龍去脈。因 此,若要閱報具深度,必須一路閱讀,一路要懂得發掘問題;從而帶著問題來閱讀,有需要時作延伸閱讀和探究。換句話說,在通識的學習中,能提出對新聞事件的 要害問題,較諸在科目「摘星」更難能可貴。在本文的下半部分,將引用本港「醫療改革」的一則新聞作例,說明可如何進行「深度閱讀」。

Read More

細心分析數據 免墮思考誤區

Posted in 今日香港, 全球化, 公共衛生, 專欄, 思考方法, 最新上載, 現代中國 | 0 comments

甚麼是「思考誤區」呢?它就是大家在思考過程中經常出現的謬誤;這些謬誤,可能因為個人成見而生,或受別人誤導產生,甚或是粗疏思考過程的結果。本文嘗試以「雙非孕婦」為例子,讓大家能識別「思考誤區」。

Read More

營商濟貧:行善牟利 如何分界?

Posted in 今日香港, 專欄, 最新上載 | 0 comments

近年,香港的慈善團體不斷引入商業元素,大至管理模式、小至職位名稱,均借鏡商業機構;而商業機構又高舉企業 社會責任,例如冠名贊助、著重環保、鼓勵義務工作等等,標榜其回饋社會舉措,企圖一洗「唯利是圖」的形象。一方面慈善團體商業化,另一方面商業機構又慈善 化,兩者之間的界線是否日漸拉近?而近年興起的社會企業兼具兩者特徵,又是否進一步摧毀這條模糊的界線?

Read More

攜手向前:經濟一體化 兩地齊發展

Posted in 今日香港, 專欄, 最新上載, 現代中國 | 0 comments

香港與內地融合,源於兩地的邊境管理、經濟及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過去,香港與內地之間沒有邊境管制,居民自 由來往,兩地經濟社會高度一體化。自1949年內地政權易手,內地人湧入香港。為控制人口急增帶來的各種問題,兩地邊境管理大幅收緊,內地人要合法前往香 港非常困難,香港居民亦須手持有效證件才能前赴內地。隨著內地在1978年實施經濟改革政策,對外開放投資,加上香港製造業因土地及工人成本高漲,需要另 覓生產地點,香港製造業於是逐步向內地遷移,這正是兩地經濟一體化之始。

Read More

貧富懸殊:老中青窮人 誰能定分界

Posted in 今日香港, 專欄, 最新上載 | 0 comments

「貧窮」是一個具爭議的概念,因為不同的定義及量度方法,涉及不同的福利價值觀(Welfare Philosophy)和扶貧承諾。不少香港市民會以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簡稱綜援)受助人來區分貧困人口,因為綜援受助家庭須符合 收入及資產審查的規定,相關經濟援助只足夠維持受助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如食物、住屋、衣服、燃料電力等。另一方面,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簡稱社聯)則 按不同住戶人數劃分,收入少於或等於全港相同人數住戶入息中位數一半的住戶,被界定為低收入住戶。近年,貧富懸殊問題成為評估均衡社會和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識別貧窮群體,有助制定針對性政策措施,從而紓緩貧富不均所致的社會問題。

Read More

港大學國際化名不副實?

Posted in 今日香港, 全球化, 專欄, 最新上載, 現代中國 | 0 comments

在全球化的大潮下,本港大學近年不斷銳意推動國際化,除聘請海外學者來港任教外,亦積極招收非本地學生,務 求躋身國際一流大學之列。政府亦有意推動香港成為亞洲教育樞紐,為非本地生來港就學,以至畢業後留港就業「大開綠燈」。有人認為,此舉可提高本地的高等教 育質素,並吸引外地人才來港;但亦有人認為,這只為他人作育英才,減少本地學生的入學機會。究竟本港大學國際化是利己或利他?

Read More
Page 4 of 9« First...23456...L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