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懸殊:老中青窮人 誰能定分界
「貧窮」是一個具爭議的概念,因為不同的定義及量度方法,涉及不同的福利價值觀(Welfare Philosophy)和扶貧承諾。不少香港市民會以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簡稱綜援)受助人來區分貧困人口,因為綜援受助家庭須符合 收入及資產審查的規定,相關經濟援助只足夠維持受助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如食物、住屋、衣服、燃料電力等。另一方面,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簡稱社聯)則 按不同住戶人數劃分,收入少於或等於全港相同人數住戶入息中位數一半的住戶,被界定為低收入住戶。近年,貧富懸殊問題成為評估均衡社會和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識別貧窮群體,有助制定針對性政策措施,從而紓緩貧富不均所致的社會問題。
Read More建好保障房 人人有屋住
置業安居 2011年3月,國務院提出2011年中國要新建1,00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致包括:400 萬套棚戶區改造住房,200萬套經濟適用房和「兩限房」(限套型面積、限價位),160多萬套廉租房、220萬套公共租賃住房。官方公布資料顯示,去年1 月至9月中國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率已達98%,其中北京、河北等15個省區市已完成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開工任務。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住有所居是人 民的迫切願望,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鑒於房價日益飆升,如何保障人民尤其是困難家庭的住房需要,是中國政府迫在眉睫的挑戰。
Read More加強「社會救助」充分保障弱勢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貧富越來越懸殊,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問題越來越突出。如 何對待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在中國一直有著悠久的良好傳統。早在2000多年前的《禮記》就有記載:「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 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在全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善待弱勢群體,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更是得到了全社會的思考和重視。中共的十七大報告就專 門指出:「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 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要充分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權利,就必須從健全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出發,通過政府增加立法速度和投入力度,以及動員更多 社會力量投入社會救助工程,以解決社會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的各種基本生活需要。
Read More探究獨立專題探究系列﹕訪談常見錯誤
系列上一期談及問卷調查的常見錯誤,今期則討論另一個不少同學會選用的研究方法—訪談。訪談是一種十分常見 的收集資料方式,廣為學者及傳媒所採用,每日電視新聞均為實例參考。不過,訪談雖看似簡單,但要做得好,其實並不容易。由於同學的訪談經驗較少,往往會犯 上各種錯誤,影響資料收集。本期專欄特別就訪談作探討,集中討論一些同學常見的錯誤。
Read More內地民間組織 依附官方發展?
「非政府組織」在西方社會有著很長歷史,並且在社會正常運轉中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內地,社會管理者比較重視市場經濟的建設,忽視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因 此內地嚴格意義上的非政府組織還相當「年輕」,既有自身的局限,又受到現行法律、政治架構的限制。如何理解非政府組織,理解非政府組織和政府的關係顯得尤 為關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