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工NGO:在維權與維穩的夾縫中
隨著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民工進城打工。與此同時,由於勞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加上勞動法未 能有效執行,引發眾多勞工維權事件。目前,中央政府在勞資關係監管和保障勞工合法權益方面,還存在許多局限性。在這樣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勞工NGO逐漸走 進民眾的視野。勞工NGO作為直接產生於社會、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治理的民間組織,對政府勞資事務的管理和社會穩定 的實現具有積極意義,因為它們能有效地為農民工提供社會支援網路,提升其法律和權利的意識,從而減少可能發生的維權行動。有鑒於此,促進勞工NGO的發展 有利於預防並減少勞資衝突,促進社會融合。不過,由於勞工NGO致力於推動勞工服務和勞工維權,在維持社會穩定的大前提下,勞工NGO的活動很容易與政府 的維穩目標出現衝突。
Read More群眾互助:鬆綁NGO 百姓最有福
在中國,社會組織主要是指區別於政府和企業、並具有非營利性、非政府性、獨立性、志願性及公益性等基本特徵的 機構或組織。2006年,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前,也被稱為民間組織。十六屆六中全會和十七大把民間組織納入社會建設與管理、構建和諧社會的工作大 局,從此,社會組織這一稱謂便代替民間組織。
Read More公共利益:社會服務「外購」 減成本升品質
國際上,很多國家政府在加大社會福利投入的同時,會採用向非政府組織(NGO)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解決社會 發展問題,滿足社會需求。近年來,內地政府意識到NGO是建設社會不可忽視的力量之一,政府開始在社會服務領域,試行向NGO「購買服務」的方式來滿足社 會需求。但這一趨勢在逐漸被接納推廣的同時,亦面臨著很多問題。
Read More內地民間組織 依附官方發展?
「非政府組織」在西方社會有著很長歷史,並且在社會正常運轉中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內地,社會管理者比較重視市場經濟的建設,忽視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因 此內地嚴格意義上的非政府組織還相當「年輕」,既有自身的局限,又受到現行法律、政治架構的限制。如何理解非政府組織,理解非政府組織和政府的關係顯得尤 為關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