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ral Studies Classroom 通識

利與義 社企缺一不可

Facebook Twitter Email

刊出日期:2011年5月16日(文匯報)
相信各位同學都曾聽過「社會企業」這個名詞吧?但你又是否知道甚麼是社會企業?他們如何運作?近年發展如何?看完下文之後就會一清二楚了!

■作者:譚穎茜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ACT Social Awareness Network)(嘉賓作者)

相關概念

■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社企)(Social Enterprise)的營運模式與一般企業相同,其分別在於社企把商業運作視為一種策略,實踐社會目標才是社企最終尋求的意義。

香港目前對社企並沒有統一的定義,亦沒有法例去規管社企的營運。然而,大眾已普遍認同「雙重底線」(Double Bottom Line)是社企的基本特質。而「雙重底線」意指「營利目標」及「社會目標」的價值追求。

■社會企業家精神

社企是商業運作的其中一種模式。社會企業家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指以創新商業思維去回應社會所需。美國學者Gregory Dees認為一個出色的社會企業家應擁有以下社會企業家精神:

1. 具清晰的社會使命;

2. 掌握市場機會;

3. 勇於創新及突破框架;

4. 敢於承擔風險。

■社會創投

社會創投(Social Investment)是近年在投資界別及社企界別興起的一個概念。傳統投資者只重視投資項目的營利回報,而社會投資者(Social Investor)則同時注重投資項目的「營利回報」及「社會效益」。香港接受社會創投的社企並不多,「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是少數成功的社會創投例子。

賺錢幫助弱勢 嶄露頭角

一直以來,商界與社會服務界扮演不同角色。商業機構重視效率與營利回報,強調「利」;社會服務界別則透過服務回應弱勢社群所需,重視「義」。但近年我們聽到一個「義利交融」的新名詞:「社會企業」。究竟社企在香港發展的背景如何?

■初以扶貧為主 商界投入大增

香港的社會企業在發展初期帶有較濃厚的扶貧與福利色彩。2001年,社會福利署已推出「創業展才能」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起動社企以培訓及聘用殘疾人士。透過社企這種營運模式,殘疾人士能在接近公開就業市場的環境工作,有利他們將來重投就業市場。

及後數年,政府繼續透過不同措施及計劃支持社企發展,其中包括民政事務總署的「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而民間團體如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社聯──匯豐社 會企業商務中心、香港社會創業論壇等亦積極推動社會企業發展。近年,社企發展如雨後春筍,一些創新的社企模式相繼出現,而商界對社企的支持度亦大增,如透 過捐款、社會創投、企業義工隊等方式協助社企營運,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增幅放緩 營辦審慎

社聯自2007年起,每年收集社企資料。在剛出版的2010/11年度《香港社企指南》中,共收錄329個社企計劃的資料。其中100間是根據《稅務條 例》第88條註冊的非牟利機構。有關數據顯示,2011年所收錄的社企資料比2010年只增加9家(即約3%),增長幅度大減,這反映營辦社企的團體較以 前審慎,不會一窩蜂開辦社企,反而會累積經驗,在有把握時才拓展。

此外, 大部分社企現仍從事「產品製作與銷售」、「家居服務」等需要較多勞動力的行業。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效益量度指標多元 非只倚重營利

商業運作是社企賴以生存的策略,而社會目標則是社企的核心價值。那麼,我們應如何量度社企的社會效益?我們可透過以下的「社會效益評估工具」來作估算。

1. 財務可持續性──有足夠現金流量以應付營運開支;

2. 受惠者得?──如培訓時數及技能、自我形象提升;

3. 就業機會──受聘員工數目及背景;

4. 再就業情況──受聘員工重投公開就業市場的能力評估;

5. 社區參與及公眾認受──公眾對社企推廣的社會理念的支持度及參與度;

6. 義務工作──參與義工數目、貢獻時數及專業知識。

我們不能單靠財務指標來衡量社企的成就。成功的社企應能有效運用資源並能貫徹其社會目標。本港大部分社企在「受惠者得?」及「就業機會」兩方面取得甚佳成績,亦有一些從事環保行業、公平貿易的社企取得大眾的相當認同。這些社企在營利指標上或許並不標青,甚或未能達到收支平衡,但並非代表這些社企不成功。

 

英美發展蓬勃 概念根深柢固

平衡義利兩者始終不易。處於發展初階的社企比傳統私人企業需要更多時間去摸索。而社企的發展潛力亦與其處身的社會文化相關。在社企發展較蓬勃的國家,如英美等,「責任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樂活」(LOHAS)、「社會回報」(Social Return) 等概念已深植其日常生活文化,社企的顧客群並不來自小眾,由此可見社企有更大的生存空間。回看香港的本土文化,社企的發展空間有多大?這點值得各位同學深思。

思考問題

1. 香港的社企面臨甚麼問題?試舉例說明。

2. 香港有哪些扶植社企的政策措施?你認為這些措施有效嗎?為甚麼?

3. 收集資料,分析香港社企的發展前景。

4. 有人認為社企不應再以扶貧或創造就業為依歸。你對此有何意見?

5. 除上述提及的社會指標外,你認為我們應如何量度社企的社會價值?

6. 你認為港府應立法規管社企嗎?為甚麼?

7. 外國的社企發展模式有何值得香港參考的地方?試舉例說明。

8. 你在何等程度認同「英美的社企發展比香港蓬勃」此說?試詳解。

9. 試選一個社會問題,並設計一個社企模型以回應。

更多參考資料下載

文字:

1. 政府網站﹕社會企業

2. 社聯-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

3. 英國、西班牙及香港的社會企業政策

4. 社會企業全面體

5. 公眾對社會企業的認知程度調查報告

6. 推動社會企業 減輕福利包袱,文匯報,2006年4月20日。

7. 大社會資本﹕資助社會企業的新模式

影片:

1. 社企憂無力負擔最低工資結業

2. 亞視新聞﹕社企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3. 時事追擊﹕香港社會企業 Part 1: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4. 時事追擊﹕香港社會企業 Part 2: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5. 《睇理點睇》社會企業一樣要有「橋」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6. 金錢世界﹕社會企業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Facebook Twitter Email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