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加強合作 需從民間著手
刊出日期﹕2012年9月24日(香港文匯報)
引言
自1949年開始,中緬關係密切。緬甸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非共產主義國家,在1950年與中國建立 外交關係。由於不滿軍政府踐踏人權,西方國家對緬甸實施長期經濟封鎖,打擊緬甸經濟發展,迫使緬甸依賴中國的投資及經濟援助。2007年中國已是緬甸第二 大貿易夥伴及主要軍事援助國家,據統計,2010年中緬雙邊貿易額有44.4億美元,比2008年的26.26億美元增加69.1%。2009年,中國是 緬甸第四大外資來源地,在個別行業如採礦業,中國資金佔所有外資超過九成。(編按:在2011/2012財年,中緬貿易額達50.01億美元,中國已成為 緬甸第一大貿易夥伴。) ■嘉賓作者:仇國平 ( 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主要著作包括:China’s Policies on Its Borderlands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及Government and Policy-Making Reform in China: The Implications of Governing Capacity等)
戰略外交:鞏固能源安全 確保重要戰線
從中國政府角度,緬甸對中國的外交戰略價值有以下幾點:
1. 緬甸天然氣及石油蘊藏量豐富,有助鞏固中國的能源安全;
2. 緬甸河流水資源豐富,水力發電可以紓緩中國西南部電力緊張問題,又可減輕中國境內火力發電引起的環境污染;
3. 緬甸位於印度洋東部,倘若容許中國海軍艦隻停靠瀕臨印度洋的海港,中國的海軍力量便可以輻射到印度洋,鞏固中國在阿拉伯地區以至中國海上石油航道的影響力,減低一旦被西方國家制裁,運送石油航道會被封鎖的可能。
基於緬甸的戰略意義,中國在緬甸投資興建大量與運輸及能源相關的基礎建設。例如,中國投資瀕臨印度 洋東岸的實兌港擴建工程;興建由雲南至孟加拉灣的公路;興建由瀕臨印度洋東岸若開邦到雲南的輸油管,令中國可以繞過由美國及其盟友控制的馬六甲海峽,把石 油從阿拉伯地區輸送到中國。
政治轉變:緬財困改革 歐美解封鎖
緬甸的內部政治氣候轉變,對中緬關係不無影響。超過20年的軍政府執政及西方經濟封鎖,令緬甸出現 嚴重經濟困難,淪為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一。2007年,數萬市民及僧侶抗議政府大幅增加燃油價格,以及隨之而來的通脹問題。緬甸政府擔心,繼續實施政治高 壓政策,反政府運動將會一浪接一浪。因此,文人總統吳登盛在2010年上台後,逐步放寬對政治及經濟上的監控,包括釋放反對派領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昂山 素姬以及超過200名政治犯;成立全國人權委員會;發布新勞工法;放寬新聞管制;舉行公平的國會補選;加快國有企業私有化;引入外資發展經濟。2012年 8月,吳登盛大幅改組內閣,9名強硬派內閣部長被撤職,任命改革派出任部長及副部長,減少推動改革的阻力。
美重返亞太區 復派駐緬大使
緬甸政府的改革,適逢美國正在加快步伐重返亞太地區:由於反恐原因,美國在2000年以來將注意力 集中在阿拉伯及中亞地區,中國逐漸成為亞太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國家。部分亞太地區國家認為,要維持大國在區內勢力平衡、才能確保區內局勢穩定。2009年,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建議美國加強在亞太地區事務的角色。同時,美國政府希望透過改善與緬甸的關係,擴張本身在東南亞的勢力,抗衡中國在緬甸的影響力。 2011年,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問緬甸,成為50多年來訪問緬甸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2012年7月,美國恢復向緬甸派駐大使,准許美國企業在緬甸投資。
歐盟逾億協助 印簽協議合作
歐洲國家對緬甸的態度亦轉趨緩和:英國首相卡梅倫2012年4月訪問緬甸,歐盟隨即宣布暫緩對緬甸實施的經濟制裁(武器售賣除外),又為緬甸提供1億5,000萬歐元協助當地發展。同年加拿大宣布撤銷對緬甸的經濟制裁。
同時與中國尚未完全解決邊境糾紛的印度,亦積極拉攏緬甸。長期以來,印度支持緬甸反對派,向緬甸反 對派武裝力量提供資金,亦跟隨西方國家經濟制裁緬甸。2012年5月,印度總理辛格訪問緬甸,簽署包括農業、信息技術、航空、文化交流等12項合作協議, 並向緬甸提供5億美元信貸,令部分觀察家認為,印度希望與緬甸改善關係,制衡中國的崛起。
中國樂觀其成 呼籲對外開放
面對如此國際形勢,中國官方立場是樂觀其成。內地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在2012年5月29日的社 評指,中國不希望獨霸一個國家的對外關係,對緬甸開放民主表示歡迎,同時也歡迎朝鮮對外開放,與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發展正常外交關係。《人民日報》在 2012年8月16日一篇在緬甸實地訪問的文章,透過勾劃當地市民、特別是靠近中緬邊境地區的生活及經濟活動,強調中國對緬甸在經濟上的貢獻遠大於歐美國 家,或多或少反映中央對中緬關係仍然感到滿意。
貿易壁壘高 西方難投資
事實上,緬甸的貿易投資壁壘政策,令西方國家投資者難展開業務以挑戰中國在緬甸的經濟地位。根據 2012年8月緬甸國會審議的《外國投資法》草案,外國投資者要與本地企業合資、投資額要在500萬美元以上才能經營。再者,外資在合資企業最多只能擁有 49%股權,還要面對形形色色的貪污,以及基建不足、司法制度欠完善、少數民族武裝反抗緬甸政府等問題,令西方投資者裹足不前。(編按:緬甸國會9月7日 通過新《外國投資法》,不過該法仍需總統吳登盛簽署後才能生效。據報,最新的《外國投資法》草案刪除了要求外國投資不低於500萬美元的限制,同時將對外 國在緬甸13個領域投資持股最高限額從49%提升到50%,其中包括製造業、農業和漁業等。)
做好防貪環保 齊享發展成果
緬甸執政黨在2012年國會補選中大敗,令政府對國內的民意更加重視,影響中國在緬甸展開經貿投 資。例如,緬甸在2012年上半年,叫停了3個分別由泰國、印度及中國投資的發電項目。其中在伊洛瓦底江,中國的電力投資公司原計劃興建水壩發展水力發 電,但由於工程會影響生態環境,又要大批居民永遠遷離家園激起民憤,最後緬甸政府冒著開罪中國的風險擱置計劃。中國在緬甸投資興建輸油管道,令土地受損、 農作物失收、甚至村民要被迫遷離。一個名為「丹瑞天然氣運動」的緬甸非政府組織指,中緬油氣管道建設工程缺乏財政透明度及企業責任,當地居民未能從工程中 獲益。雖然中國政府稱,已對受影響村民作出賠償,徵收土地屬緬甸政府的工作,但由於緬甸貪污嚴重,大部分賠償被侵吞,不少村民因此遷怒中國投資者。
因此,中國政府及投資者日後在緬甸擴大經貿投資,不能只和緬甸政府交往,還要主動與當地居民、民意代表及非政府組織保持聯繫,確保中國經貿投資不會對當地居民產生負面影響之餘,讓他們分享箇中成果,才能確保中國在緬甸經濟上的領先優勢。
活動:
請學生先看以下短片: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1. 將學生分組,每組分別代表緬甸、中國及美國,然後就下列問題從各自代表的國家立場進行討論:
a. 緬甸政府對內對外分別面對甚麼困局?
b. 美國和中國對製造及解開緬甸的困局扮演甚麼角色?
c. 美國與緬甸改善關係,對緬甸、美國及中國分別有何好處及壞處?
思考問題:
1. 根據上文,從經濟與政治等方面描述中國與緬甸的外交關係。
2. 緬甸對中國有何外交戰略價值?舉例說明。
3. 參考上文並就你所知,描述近年緬甸政府在政治上的轉變。
4. 承上題,西方諸國對緬甸政府的政治轉變有何取態?
5. 你認為中國政府及投資者日後在緬甸擴大經貿投資,應從何入手?
延伸閱讀:
1.《 社評:中印爭奪緬甸之說讓人啼笑皆非》,環球時報,2012-05-29
2. 于景浩、孫廣勇,《能幫助緬甸的還是中國》,人民日報,2012-08-16
3. 《在選戰中細看緬甸變化 民間興奮談論未來》,環球時報(轉引自人民網),2012-04-05
4. 張倩燁,〈中緬關係第一道裂痕內情〉,亞洲週刊(2011-10-16)
5. 龍克廉,〈希拉里訪昂山素姬藏玄機〉,亞洲週刊(201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