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S二手資料搜集系列三之三 :錯引資料 打擊致命
背景
本系列前兩期分別介紹二手資料對IES的重要性、每一階段的搜集重點、搜集二手資料的方法及策略,今期則主要 集中討論如何鑑別二手資料的可信性。使用可信性低甚至存疑的資料,對IES而言是致命的打擊,不單予人不認真的觀感,亦必會令習作大幅減分,所以在運用二 手資料時要小心在意。最後,我們會討論一些同學常常接觸的資料是否可以引用。 ■ 作者﹕簡明宇 (育學院榮譽研究員、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院士、尼古丁及煙草研究學會會員、《獨立專題探究手冊》作者及「點亮教育」創辦人)
選材三準則 保資料真確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二手資料成千上萬,當中有真有假,在運用二手資料時實需慎選。究竟有沒有一些準則可以判別資料的可信性?
準則一:作者身份
作者的身份是判別一份資料可信性的準則之一,可就資料提出幾個問題:
1. 有否披露作者的真實姓名?
2. 作者的真實身份能否令人相信他所提供的資料真實準確?
3. 作者提供假資料的代價有多大?
在例子一當中三本書籍均與貧窮有關,書籍甲作者身份不明,全名欠奉,亞強之名更有可能是筆名,究竟 作者是何許人也,實在無從查考。既使書籍內容有假,讀者亦無從追究,故其資料的真實性存疑。相對上,書籍乙及丙的作者以真名示人,而且社會地位顯著,一旦 作假,代價很大,因此其書籍內容的可信性較高,不過兩者之間仍有差別。書籍乙不單是社會工作系的教授,而且是貧窮問題專家,因此在資料的可信性及準確性而 言,理應較書籍丙為高(作者出身於與貧窮沒有直接關係的法律界)。
例子一:
書籍甲
書名:窮人生活
作者:亞強(自由創作人)
書籍乙
書名:貧窮線
作者:陳大名(通識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貧窮問題專家)
書籍丙
書名:活在貧窮線下
作者:黃小柔(退休大法官)
準則二:文獻來源
由於不同來源的文獻有著對內容真實程度不同的要求,故文獻的來源亦是另一個鑑別資料可信性的準則。大致而言,文獻的可信性可按其來源作以下劃分:
………(有興趣知道更多,可按此)
準則三:資料覆核
要判斷一份文獻是否可信,該文獻是否提供覆核其內容真偽的渠道是一個重要的準則。如果一份文獻的內容根本不讓讀者有可能覆核其內容真偽,則其可信性便大打折扣。以下以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例子二:
文獻甲:財政司昨日透露政府正考慮大幅增加利得稅
文獻乙:消息人士透露政府正考慮大幅增加利得稅
在例子二當中,文獻甲消息來源為財政司,讀者大可以向財政司辦公室查詢其真偽,而當事人(財政司)閱後覺不妥亦必會否認。至於文獻乙,所謂「消息人士」亦即等於匿名,讀者無法向消息來源覆核,因此文獻甲的可信性遠高於文獻乙。
例子三:
文獻甲:中國2011國內生產總值達471,564億元,較去年增長9.2%。(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 tjgb/ndtjgb/qgndtjgb/t20120222_402786440.htm)
文獻乙:中國2011年經濟增長強勁,遠超過去三年,達12%。
例子三的兩份文獻均描述中國2011年的經濟狀況,但數據有所差異。文獻甲註明有關數據詳細出處,讀者要自行查核並無困難,而文獻乙並未註明出處,讀者根本無法進一步核對,因此文獻甲的可信性遠高於文獻乙。
真確存疑 萬不得引
以下這些資料可以引用嗎?
1.維基百科(Wikipedia)
維基百科設多國語言版本,內容包羅萬有,
………(有興趣知道更多,可按此)
延伸閱讀:
1. 簡明宇、劉嘉慧,(2009),《獨立專題探究手冊》,香港:教育社企,第五章。
2. Chesney, Thomas (2006).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Wikipedia’s credibility. First Monday, 11(11)
………(有興趣知道更多,可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