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新聞學通系列之一﹕深讀醫改新聞 發掘「要害問題」
刊出日期﹕2012年6月4日(文匯報)
引言
新聞報道是通識最常用的學與教素材,但若要透過閱讀新聞素材,從而提升「通識能力」則沒有捷徑可走,必須經過 「深度閱讀」的洗禮。眾所周知,本港新聞受篇幅所限,報道的內容只會包含必須的要點,連基本的訊息內容亦常要捨棄,更別苛求能整理出事件的來龍去脈。因 此,若要閱報具深度,必須一路閱讀,一路要懂得發掘問題;從而帶著問題來閱讀,有需要時作延伸閱讀和探究。換句話說,在通識的學習中,能提出對新聞事件的 要害問題,較諸在科目「摘星」更難能可貴。在本文的下半部分,將引用本港「醫療改革」的一則新聞作例,說明可如何進行「深度閱讀」。 ■嘉賓作者:鍾文堅 資深通識教師、學校通識教育顧問
善用有限材料 「磨兩刀」取核心
一般而言,通識卷題目內所包含的文字材料字數較少,通常不超過400字,有些甚或不足200字。拿著十分「有限」的材料,如何才能答上高要求的題目呢?這確實是有點讓高中同學有「巧婦無米炊」的為難。
仔細審題 掌握概念
要應對要求,必須先練好「兩把刀」。第一把是仔細閱讀題目後,能夠掌握題目的相關概念,並運用於答 題之內;這樣,才能避免流於泛泛而論,即口語的「吹水」、「老作」。第二把刀是能從題目的簡略資料中,整理出主要的議題,並能就有關議題梳理出其「來龍去 脈」。磨利這兩把刀,答題時就可事半功倍,無往而不利。
梳理背景 發掘議題
通識科包含六大範疇,涉及的議題由個人到社會再廣及全球,可謂無所不包。面對數量龐大的議題,就算 要掌握梗概,最少也得花上十年八載的工夫。再加上時事議題日新月異,且不斷演變發展,剛稍覺弄出點頭緒,再看就已經「變臉」了。在追逐新聞議題的經歷裡, 常有事倍功半,找不到著力處之嘆。
上面提出要鍛煉好的第二把刀,正正是針對以上難題的有效方法;其實,這把刀就是平常所指的時事觸覺、社會意識(Social sense)。要磨利這把刀,只有透過留意熱門時事素材,並不斷作「深度閱讀」來提升有關能力。
資料一:《兩私家醫院地招標 半數床位服務港人》
特區政府昨天起就兩幅私家醫院地皮招標,邀請香港及海外機構競投,截止投標日期為今年7月27日。 得標者並非價高者得,評分中服務承諾佔70%。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表示,在招標文件中,會要求投標者承諾最少提供300張床位,要有一半用作服務香港 居民,而用於產科服務的病床則不可多於20%;標書中亦清楚列明,政府有權要求沒履行服務承諾的營運者立即糾正或作賠償。
公開招標的兩幅土地分別位於黃竹坑(面積約27,500平方米)及大埔(面積約54,851平方 米)。食物及衛生局發言人昨日指出,在招標土地發展的醫院附加了一系列特別要求,涵蓋土地用途限制、新醫院投入服務的時間、病床數目、服務範疇、收費透明 度,以及服務水平等多個層面。
■節錄自2012年4月14日《文匯報》
先初步閱讀 作思考起步
對不太熟悉以上議題者而言,看一遍新聞後,大抵得到的是事件的主要資料,如主旨是「兩幅私家醫院地皮公開招標」,然後是地皮的所在「地區」、「面積」,還有就是招標的「附加要求」等;透過初步的閱讀,可輕易獲得這些資料。不過,這樣並不算是「深度閱讀」。
多設問題 再覓答案
要作「深度閱讀」,當然要先作初步閱讀,再根據掌握的基本資料作思考的起步點,要多問些「為甚麼」的問題,就如上例:
1. 政府為甚麼會推出私家醫院地皮作公開招標呢?
2. 為甚麼地皮的公開招標,需要附加一系列特別要求呢?
3. 既然是私營醫院,應按市場規律營辦,當局為甚麼放下價高者得原則,卻更看重服務承諾(佔70%)呢?
這些問題,在提供的新聞材料中,通常找不到答案,要作進一步的延伸閱讀和資料搜集,才有機會得以解答。再者,儘管找到補充材料,未必可全部找到答案,甚或找到的亦非確切的答案。不過,這並不重要,因為「深度閱讀」已經在「提問」及「尋覓答案」的探究過程中自然出現了。
要嘗試解答這些相關連的「為甚麼」問題,當然不能只問了問題就算,還要試著作進一步的思考和聯想, 在有需要時搜尋更多有助解答這些問題的資料。當嘗試在網上搜尋,鍵入「發展私營醫院」的關鍵詞時,很容易便找到一份當局提供給立法會的資料文件:《就發展 私營醫院土地招標》,透過閱讀這份材料,有助解答上面提出的問題。
資料二:《就發展私營醫院土地招標》
現時全港共有39間公立醫院和12間私家醫院。截至2011年年底,本港的公立醫院和私家醫院分別 提供27,041張和4,098張病床。我們的醫療體系過於依賴資助比率高達95%的公立醫院服務,全港超過90%的住院服務由公立醫院提供。這導致公私 營醫療服務出現嚴重失衡的情況,亦限制了公私營界別之間的競爭和合作。對於那些有能力負擔超過公營醫療費用而希望在醫院服務方面有更多選擇的病人,他們的 選擇亦有限。
■節錄自2012年4月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資料文件
網搜關鍵字 選相關資料
從以上引文,可看出當局推出私家醫院地招標,原因是「公私營醫療服務出現嚴重失衡的情況」。根據文 中引述數字,「全港超過90%的住院服務由公立醫院提供」,透過發展私家醫院,亦可向「有能力負擔超過公營醫療費用而希望在醫院服務方面有更多選擇的病 人」提供更多選擇。另外,服務的資助比率高達95%,可見政府對公營醫療服務的資助擔子沉重。基於成本效益考慮,透過市場機制和利潤驅動,增加私家醫院的服務比率,有助減輕對公營醫療服務的依賴和擔子。
當然,閱讀官式文件時,心中要先假設不能盡信有關文件,因為文件有其既定立場─為推行有關政策,自不然鋪陳有助於政策推行的理據;即是說不單有官方立場,陳述的資料縱是事實,亦不會是事實的全部,所以,必須找來更多材料作印證。
下文將翻查醫管局的年報,嘗試找出以上「說法」的多點佐證,首先吸引眼球的是當中的財務報表。
資料三:《醫院管理局年報(2010-2011)》
查官方數據 求事實全部
也許,驟眼看上表羅列密密麻麻的數字和項目,已經有暈眩的感覺,更遑論作仔細審閱,從而看出其中端 倪。其實要看懂貌似艱深的財務報表,毋須先接受有關專業訓練,只要能找出幾個關鍵項目,便能把握梗概。例如上列報表中,許多難明所言的項目大可不用理會, 可先看看2010/11年度的收入和支出總額,分別約為382億元和379億元,即有逾2億元盈餘。
九成收入 政府補貼
再細看在收入上,約有86.6%來自經常性政府補助,醫療服務收費所得卻只有7.8%,不足一成; 從賬面上看,醫管局每100元成本,只有低於8元來自醫療服務收費;換句話說,近九成的公立醫院的費用,要用公帑(經常性政府輔助+資本性政府輔助)作補 貼。看起來,這個補貼額度,是十分巨大的。而其他收入如捐贈和投資收益均不足1%,可算是微不足道。因此,可以說醫管局的收入來源十分單一:極依賴政府的 經常性補助。
員工薪酬 最大支出
在開支當中,最大項目是員工成本,包括薪酬及福利等,佔多於七成,其次是用在醫療開支上,如藥物、醫療用物品及設備,約佔13%,可見醫護人員的薪酬是最龐大的支出項目。
當然,單看一年數據未能一窺全貌,但可看到局方收入和支出的各個項目和粗略分配情況,有助掌握其剪影輪廓。作為入手的門徑,還是可予接受。當然,多看幾年資料更可掌握其財務結構的特徵和轉變趨勢,但受篇幅所限,要待下一篇文中跟進。
從2010/11年度的數據得出,資助比率雖略低於資料二引文的數字,但肯定是超過了八成半,從而可看到當局的負擔著實不輕。有必要作改變,這就成了本地醫療改革的前提。
再找來其他數據加以印證,發現到一些有趣的地方。
資料四:《醫院管理局統計報告(2009-2010)
中立持分者 數據較可信根據過往10年的醫院病床數目,私家醫院的病床數目均在5,000張以上,且持續上升,到2009年有7,000多張,與資料二引述的數字有頗大差距。因考慮到當局引用數據時有既定立場─要加大發展私營醫療;相反醫管局並無直接利益,而且刊載了10年數據,故初步判斷後者的數字較可信。不過嚴格來說,作此判斷僅屬初步,應作進一步求證,搜集更多的數據跟進,即作三角印證(triangulation)的步驟,這是碰到不同來源的資料之間出現不一致的時候,應找來第三方(或更多)的資料作求證的工夫。從以上數據可見,私營醫療機構的床位數目正持續上升,而當局推出新的私家醫院地皮公開招標,只是有關政策措施的延續而已。由於篇幅所限,上面的分析只能觸及本港醫療改革的皮毛,待系列二之二才能作較深入的討論。
思考問題
- 本港醫療系統,出現了甚麼問題?有甚麽改善方法?
- 本港應如何發展的私營醫療,才有助改善本地的醫療服務?
- 醫療當局的政策和措施,能針對問題嗎?其成效如何?
延伸閱讀
- 鍾文匯,讀新聞學通識系列二之二﹕數據分析(醫改複雜 讀數拆解) (同系列文章之二)
- 崇銘,《能醫不自醫?香港醫療改革的難產與生機》,香港星克爾出版,2006年
- 醫院管理局,《年報(2010/11)》,《統計年報(2009/10)》
- 上載於醫管局官方網頁http://www.ha.org.hk/gallery/ha_publications_cate.asp)
- 食物及衞生局,《醫療改革第一階段公眾諮詢報告》, 2008年3月
- 食物及衞生局,《醫療改革第二階段公眾諮詢文件》, 2010年10月
- 香港醫學會,「醫療改革調查」,2008年6月
影片
- 香港電台,《鏗鏘集》,《為醫管局把脈》, 2010年9月27日
2. 香港電台,《鏗鏘集》,《公營醫療無能自醫》, 2010年10月9日
Part 1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Part 2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