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ral Studies Classroom 通識

包容性增長,盼減貧縮不平等

Facebook Twitter Email

刊出日期﹕2011年01月03日

國家主席胡錦濤先後在多次公開場合上提出並強調「包容性增長」的新概念。究竟其核心理念是甚麼?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又有何意義和影響?這些問題都十分值 得我們思考與討論。下文首先簡單介紹包容性增長的內涵及理論,然後闡述中國目前的貧富懸殊狀況,最後提出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建議。

■作者:岳經綸 中山大學教授 (嘉賓作者)

何謂包容性增長?

亞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 莊健:

「保持較快經濟增長的同時,增長也要是可持續的、協調的、更多關注社會領域發展的。這種增長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考慮到其他方面,尤其是社會領域的,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夠享受到這種發展的成果。」

■ 亞行駐中國代表處原副代表、首席經濟學家 湯敏:

「我理解的『包容性增長』應該有各種各樣的含義,包括環保、和諧社會等諸多方面的改變,但我認為,最核心的含義,就是經濟增長讓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好是讓其多受點益。」

資料來源:
1.胡錦濤,《深化交流合作 實現包容性增長》
2.王紅茹,《什麼是「包容性增長」》,《中國經濟週刊》,2010年38期。

改全球滅貧策略 倡「對窮人友善」

經濟增長作為各國貧困減除的必要條件和主要手段,增長的模式、速度、增長成果分享等因素影響貧困減除戰略的效果。對貧困認識的深化影響人們對經濟增長及其 在貧困減除中作用的認識和要求,進而推動增長理論演進。亞洲開發銀行提出以包容性增長的方式取代簡單的貧困減除方式,正是對應貧困理論的不斷推進,由單純 強調增長、到「對窮人友善的增長」演進而來。

貧困理論和增長理論的演進圖

按圖放大

■ 60年代 – 貧困意指物質缺乏

上世紀60年代,人們認為貧困主要是收入貧困,即總收入水準不足以獲得僅維持生存所需的最低生活必需品,主要指物質的缺乏。70年代進而關注相對貧困 (relative poverty)問題,即個人或家庭擁有的資源雖可以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但在社會的平均生活水準之下。

■ 70至80年代 – 窮人乏獲正常生活能力

70、80年代對貧困的理解主要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所提出的能力貧困,認為貧困人口缺少獲得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是貧困人口創造收入能力 和機會的貧困。收入偏低、疾病、人力資本不足、社會保障系統軟弱無力、社會歧視等政治、法律、文化制度是造成人們收入能力喪失的重要因素。

■ 80至90年代 – 發展能力低下 亦為貧窮表現

80、90年代,貧困概念擴展到權利貧困,認為貧困不單是收入水平低下,也包括個人發展能力(教育、健康和營養等方面)的低下,而且還包括缺乏法律保護、不受尊重、無話語權和被排斥在主流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活動之外等因素。

經濟高速增長 貧窮日益嚴重

相對應收入貧困理論的增長模式是單純強調經濟增長,人們相信經濟增長成果會自動擴散到社會各階層,實現持久和快速的經濟增長是貧困減除的主要方式,但事實表明在高經濟增長率的同時,貧困問題卻日益嚴重。1990年世行提出「對窮人友善的增長」理念,強調經濟增長中窮人得益的比例高於非窮人,在實現貧困減除的同時,社會不平等狀況得到改善,該理論認為要增加貧困人口參與經濟增長過程的機會和能力,重視貧困人口人力資本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針對權利貧困的認 識,亞行提出包容性增長理念,宣導機會平等,即貧困人口應享有與他人一致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權利,在參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作貢獻,並合理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 方面不會面臨能力的缺失、體制的障礙以及社會的歧視。

參考資料:蔡榮鑫,《「包容性增長」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內涵》,《經濟學家》,2009年第1期

中國GDP躍升 收入差距擴大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1992年,中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數據資料顯示,1979年至 2006年期間,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8.5%;1979年中國的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12位,到2008年已躍居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但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浮現。

堅尼系數超國際警戒線

2006年,全國堅尼系數從1990年的0.343增加到0.47,嚴重超過國際堅尼系數的警戒線。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在1985年至 2005年期間,城鎮與農村的人均收入比例從1.9:1上升到3.2:1,東部沿海與西部地區的人均收入比例從1.4:1上升到約為2:1。除收入差距擴 大外,非收入方面的差距也在擴大,例如居民在接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方面存在機會不平等。為達到縮小貧富差距的目的,政府應利用公共政策把機會(包括就業機 會、接受教育機會和基本醫療服務的機會等)的不平等排除,並透過適度的稅收手段進行再分配調節,宣導包容性增長方式顯得必要。

資料來源:
徐慧,《轉型期中國三大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及趨勢》,《統計與決策》,2010年02期

新鮮面世 定義不一

包容性增長作為一個新鮮的詞彙,目前雖然沒有統一定義,但從不同理解中可看出包容性增長理論包含以下核心理念:

■ 關鍵字1:經濟可持續增長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強調促進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經濟增長,以此最大限度地創造就業機會和提供資源。

■ 關鍵字2:公平、機會平等、參與
消除由個人背景不同造成的機會不平等,讓社會成員擁有更公平、更均衡的發展機會,以此縮小不平等程度、減除貧困。

■ 關鍵字3:共用
社會成員共用經濟增長的成果,健全社會保障網絡,解決獲得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等公共物品平等的問題以及勞動就業和住房等問題。

如何實現包容性增長?

為實現包容性增長,中國政府需要在以下4方面進行努力:

■ 加快經濟轉型 創造就業機會
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持經濟高速持續增長,創造就業與其他發展機會。

■ 培育人才 助弱脫貧
培育和提升人力資本,增加對基礎教育、醫療衛生以及其他基本社會服務的投入,特別是提高弱勢群體的基本素質與能力。

增政策透明度 消除社會不公
促進好政策以及堅實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增強政府與政策的透明度,消除社會不公,完善市場機制,創造平等競爭的條件。

■ 保障全民均獲福利
構建社會安全網以消除及防治極端貧困,確保全國人民能夠得到最低限度的福利。

思考問題

1.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中國社會出現哪些問題?
2. 為何中國領導人提出包容性增長的概念?
3. 你認為包容性增長能否消滅中國的貧富懸殊問題?試闡釋。
4. 你認為包容性增長會否衍生其他問題?何以見得?
5. 包容性增長能否應用到全球?試詳解。

更多參考資料﹕

文字資料

1. 林毅夫、莊巨惠、湯敏、林暾編,《以共用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年。
2. 搞好「利貧增長」 紓社會矛盾 (經濟日報)
3. 中國需要“包容性增長”
4. 包容性增長的核心是機會均等
5. 建議勿提「包容性增長」,倡導「共享式發展」
6. APEC成長策略的綜合評析
7. What is Inclusive Growth

影片

8. 有報天天讀﹕十二五以民社本將促包容性增長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9. 不願再為農(上) Part 1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10. 不願再為農(上) Part 2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11. 不願再為農(上) Part 3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12. 不願再為農(下) Part 1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13. 不願再為農(下) Part 2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14. 不願再為農(下) Part 3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Facebook Twitter Email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