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ral Studies Classroom 通識

開啟通識探究學習的鎖匙──以「青少年失業」為例

Facebook Twitter Email

刊出日期﹕2013年4月8日(香港文匯報)

引言

初學通識的同學,通常會碰上兩大難點:一是課程單元的範圍過於廣泛,要處理的議題空泛抽象,找不到著力處;二是坊間的素材浩如湮海,又良莠不齊,有無從入手之嘆!其實,要摸索到學好通識的門徑,莫如從身邊的生活事例入手──即可以由您和同齡人關心的時事素材開始,慢慢積累對這些專題的認識,再進而提升對相關議題的了解和建立個人的識見。例如,對正在就讀高中的同學來說,青少年的就業狀況應是大家所關心的議題;又聞說,師兄姐無論是正式求職,或找暑期工,市道艱難,一職難求!這是道聽途說的概略情況,但實情是否相仿?現時青少年的失業情況是否很嚴重呢?■嘉賓作者:鍾文堅 資深通識教育教師、中學通識科教學顧問

由心中勾起了疑惑,引出想要解答的問題,通識的探究就找出了起步點,接著就可以按部就班,進行探究的學習歷程了。

探究學習其實可以很簡單,只要有了「探究的問題」,然後大略可按以下的三步曲推行便可:

在探究過程中,其中一個竅門是要緊扣「探究問題」,常常以此作為「學習(study)」的指引,這樣才能避免失焦的問題出現。

先確定「探究問題」──本港青少年失業是否嚴重?

接著是「探究三步曲」的第一步:搜尋與問題相關的資料。最方便的做法自然是在網上以關鍵詞「青少年失業率」進行搜索,嘩!彈指之間,列出超過一百三十萬條搜索結果。

這時,碰上網絡世界的恒久的問題,「資料太多、訊息爆炸,不知如何選擇!」

感到惘然可以理解,就像去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外地環境旅遊,憂慮惶恐是自然的心理反應;但是,對陌生環境的憂慮,不應蓋得過正在異地遊歷的興奮感;就算有可能迷路,行冤枉路,都會興致勃勃地去尋幽探秘,不是嗎?

在網上進行資料搜集,也可看作是一趟虛擬的求知之旅;有可能會迷路,有機會行冤枉路,但總有收穫。所以,抱著到陌生地方遊歷的輕鬆又興奮的心情就好。學習的時間既然由自己來作安排分配,何不多發掘當中的樂趣!

縱然,鏈接的網頁資料未必有用,但行過的,並非都是冤枉路;經過反覆的練習,找資料的經驗不斷積累,搜尋的技巧持續改進,往後找到合用的資料的機會就更大。即是只要多作嘗試,再迷路的機率就會越來越少!

就選本報最近的一條相關的新聞(2月22日)來入手:

上月政府發表最新的失業數字,基本狀況是「失業率微升,青年就業續改善」公布失業率為3.4%,按季微升0.1個百分點;報導當中特別指出,「青少年就業情況就得以持續改善,其中失業率偏高的15歲至19歲及20歲至24歲組別,失業率分別下跌1.4個百分點至11.3%,及0.8個百分點至6.2%。」

找到了相關的資料,第二步就要進行解讀了;嘗試理解這段76字新聞的內容,可得到有助解答「探究問題」的三個合用訊息:

一、                雖然上季失業率整體錄得輕微升幅,同期,青少年的失業率卻不升反跌,而且下跌幅度較為明顯(15至19歲組別由12.7%回調到11.3%,而20至24歲組別,則從7.0%下降到6.2%)。由此可見,青少年失業率按季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跌幅,下跌幅度超過一成。

二、                青少年的就業情況出現了「持續的」改善,即是說,有關數據並非單一季的下跌,當然,持續的時間有多久,則有需要找來更長時段的資料印證。

三、                青少年的失業率,相比其他組別,屬偏高的數字。

找到合用的訊息後,就可以存檔歸類,待需要時再拿來用。

另外,該篇報導也做了跟進採訪,訪問了一位經濟學者,表示「在聖誕及農曆新年前的傳統旺季,失業率仍然上升,情況令人失望,估計與經濟狀況及消費力較預期弱有關,加上僱主已知最低工資將調升至30元,招聘顯得審慎,亦寧願多請年輕人更換年長員工,所以出現整體失業率上升,而青少年就業改善的狀況。」

驟眼看來,這段內容看似啱用,因為受訪的學者分析指,“青少年就業狀況的改善原因,估計是最低工資將調升,顧主多請年輕人更換年長員工。”但當再仔細推敲後,就會發現內容的要點是嘗試解釋失業數據中,“為什麼會出現整體微升,青少年失業率沒有同步上升,相反錄得較顯著跌幅的現象。”換句話說,訪問內容是要分析更為複雜的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此,雖與「探究問題」有關,卻非「直接」有助解答「探究問題」的資料;再加上,由於新聞報導的先天局限──篇幅精簡,未有提供足夠的說明和論據。所以,可先剪存起它,看看往後是否能用得上。

緊記,篩選資料不只做簡單的剪貼,要不斷消化、演繹和作推論,才能得到更合用的要點。

在作解讀的過程中,皆要以「探究問題」作為篩選的指標,將找到的一條一條的資料進行消化過濾,大體可按下表作分類:

 

簡單來說,經篩選後,只會保留A類和D類的資料。A類屬最合用的資料,也是對解答「探究問題」最有幫助的材料。而D類資料則可暫作保存,有需要時,或對該問題加深認識後,可在其中找到合用的材料也說不定。

由一條網上搜尋鏈接到的資料始終有限,只找一條資料便得到滿意答案的機率甚低,以上的「三步曲」就要周而復始地進行,直至找到足夠多的材料,才能整理出合理的答案。這是其中一種做法。

另一種方法,是跟據找到的一條合用的資料,經解讀後,找到下一步的探究路線,或方向,然後順籐摸瓜找到更多合用的材料。

再以上面新聞報導找到的三個訊息為例做說明:

訊息一所刊載的資料,僅屬一季的數字,所以,要找到多幾年,甚或幾十年的數據,才能看清期間的起跌變化,或有機會辨別其中的狀況和特徵,或是否形成趨勢。

要找本港的失業數字,最方便又齊全的的地方,當然是政府統計處的網頁,只要按所需主題項目進行搜索,大量合用的數據資料就可下載。

表一

簡單來說,經篩選後,只會保留A類和D類的資料。A類屬最合用的資料,也是對解答「探究問題」最有幫助的材料。而D類資料則可暫作保存,有需要時,或對該問題加深認識後,可在其中找到合用的材料也說不定。

由一條網上搜尋鏈接到的資料始終有限,只找一條資料便得到滿意答案的機率甚低,以上的「三步曲」就要周而復始地進行,直至找到足夠多的材料,才能整理出合理的答案。這是其中一種做法。

另一種方法,是跟據找到的一條合用的資料,經解讀後,找到下一步的探究路線,或方向,然後順籐摸瓜找到更多合用的材料。

再以上面新聞報導找到的三個訊息為例做說明:

訊息一所刊載的資料,僅屬一季的數字,所以,要找到多幾年,甚或幾十年的數據,才能看清期間的起跌變化,或有機會辨別其中的狀況和特徵,或是否形成趨勢。

要找本港的失業數字,最方便又齊全的的地方,當然是政府統計處的網頁,只要按所需主題項目進行搜索,大量合用的數據資料就可下載。

從上表可見,在八十和九十年代,青少年失業率只是稍高於整體,而15-19歲組別的比率也一直維持在單位數;只是到香港主權回歸後(1998年),比率突然抽升上二成,並在2002年創出三成的歷史新高!

雖然,該比率急升的時間,是香港回歸的期間,卻不能就推論說青少年失業率急升是由於香港回歸的原因。時序上的脗合,可能是純粹的巧合,也可能其中有一定關係;但要明白指出手上的資料未足夠,去論証兩者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切忌太早妄下判斷,要待找到足夠的相關材料才能夠整理出所以然來!

從身邊俯拾皆是的生活事例開始,然後由一條小問題引發的學習旅程,要有心理準備,碰上的不會是標準答案,而可能是更多更艱深的問題。

這就是通識的探究式學習,有別於其他傳統學科學習之處。重要的是,你能夠在探尋的過程中自得其樂,享受自學當中的趣味,自然而然,你就會對探究的問題和相關議題加深了認識。

當然,要應付紙筆考核,要多鍛練把心得體會,用文字書寫表達出來。

思考問題﹕

1.試描述本港青少年的失業問題,並指出當中的主要變化。

2.為什麼會產生以上的變化?有那些重要原因?

3.試應用「探究三步曲」,選一條你關注的生活議題作分析。

4.對處理青少年高失業率的問題,試建議一些有效的改善方法。

5.    文章論及通識的學習,跟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的分別在那裡?舉一些你個人的學習經歷和體會作說明例子。

延伸閱讀:

  1. 文匯報, 《通識博客》,〈透視貧富懸殊系列二之一:青年窘境:貧青「窮忙」「啃老」過活〉, 2013年2月28日
  2. 文匯報,〈逾半人嘆「上位難」 年輕基層尤甚〉, 2013年3月5日
  3. 葉兆輝及楊諾恩, 〈學歷的迷思和出路〉, 信報, 2010年3月11日
  4.  香港青年協會, 青少年意見調查系列(198): 「誰偷走了我們的競爭力?」, 2010年7月15日
  5.  青年事務委員會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10年香港青年 統計資料概覽》, 2011年5月
  6.  香港政府統計處統計資料網頁

影片

1. 預算案系列:助青少年就業欠力度 (香港寬頻 2010/2/27)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Facebook Twitter Email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