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ral Studies Classroom 通識

貧富懸殊:老中青窮人 誰能定分界

Facebook Twitter Email

刊出日期﹕2012年2月27日(文匯報)

背景﹕

「貧窮」是一個具爭議的概念,因為不同的定義及量度方法,涉及不同的福利價值觀(Welfare Philosophy)和扶貧承諾。

不少香港市民會以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簡稱綜援)受助人來區分貧困人口,因為綜援受助家庭須符合 收入及資產審查的規定,相關經濟援助只足夠維持受助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如食物、住屋、衣服、燃料電力等。另一方面,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簡稱社聯)則 按不同住戶人數劃分,收入少於或等於全港相同人數住戶入息中位數一半的住戶,被界定為低收入住戶。

近年,貧富懸殊問題成為評估均衡社會和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識別貧窮群體,有助制定針對性政策措施,從而紓緩貧富不均所致的社會問題。

嘉賓作者:劉嘉慧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學術論文散見於各大學術期刊,主要研究興趣有貧窮、社會包容及青少年健康與行為)

退休欠保障 長者食穀種

根據社聯的數據分析,2011年上半年度的長者貧窮率為33.4%(資料二),意味平均每3名長者 便有1名屬貧窮人士。在2000年強積金制度推行前,香港沒有任何強制性供款的退休保障制度,如果遇上經濟問題,長者只能依靠子女或親朋接濟。因此,超過 一半綜援受助個案屬於年老人口(資料三)。即使如此,仍有不少長者不太願意申領綜援。部分長者雖然擁有舊區唐樓,但物業欠缺基本的樓宇設備(如升降機), 對其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同時,由於他們擁有物業,即使部分人財政匱乏,亦未能符合申領綜援的資格,只能依靠積蓄過活,甚至為幫補生計在街頭拾荒。

 33%為生計拾荒

社聯於2007年一項有關香港拾荒長者研究的結果顯示,33%長者拾荒為維持生計,超過40%曾因 與人爭奪紙皮而受傷,近50%拾荒長者每月收入少於500港元。除經濟匱乏外,部分獨居及隱蔽長者缺乏家庭及社區服務的支援,生理狀況、心理健康(如情緒 支援及輔導)及日常生活(如家居清潔、往返診所、社交網絡)受到影響。

 「雙低」青年難向上爬

另外,社聯的數據分析顯示,2011年上半年度的青年貧窮率為19.0%,僅次於長者 (33.4%)及兒童(23.0%)(資料二)。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10年年齡介乎15歲至19歲(20.8%)及20歲至29歲(6.7%)青少 年的失業率,較其他年齡組群高。即使部分青少年能找到工作,亦只能從事工時長或須輪班的工作。部分原本打算報讀副學士課程的青少年,因為無法負擔課程的學 費而唯有放棄。由於缺乏技能提升的機會,這些低學歷、低技術的青少年只能長期從事低收入、長工時的工作,造成惡性循環。

單親家遞增 貧童需援手

世界經濟轉型及全球金融海嘯影響低技術工人的就業機會。家庭結構的轉變,導致單親家庭數目不斷增 加,令其經濟陷入困境(資料三)。近年,社會各界就如何增加低技術及中年勞動人口的就業機會,提出不同的建議,如透過政府、商界及社福界3方面協助推展的 社會企業。又如建議容許規定數量的小販在公共屋鸷指定地方販賣日常生活必需品,如天水圍天光墟。不過,天光墟的小販至今仍屬非法擺賣,隨時面臨充公貨物及 罰款的危機。加上人民幣升值對從內地入口的貨品價格亦有影響,降低小販的收入。此外,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居民面對社會設施不足及交通費用昂貴等問題,大幅影 響他們的生活素質。

雖然政府近年亦投放不少資源以增加清貧兒童的課餘學習機會,如低收入家庭兒童上網費用等。但社會仍關注生活在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未能享有一般香港兒童的全面發展機會。

相關概念:

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

要避免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受到剝削,每個人均需要有足夠的金錢滿足以下的需要,包括營養充足、支付房租、衣服、水費及購買藥物。

概念鏈接:全面貧窮(Overall Poverty)

除避免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受到剝削外,每個人還需要有足夠的金錢滿足以下的生活需要,包括:

1. 居住在一個安全的環境;

2. 可參與一些社區活動以建立社區網絡;

3. 感到自己是社區一分子;

4. 在家庭、鄰舍及工作方面,可履行一些自己的責任和活動;

5. 可滿足基本的交通支出。

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

除面對經濟匱乏外,部分人亦會面對其他不利因素,導致無法投入社會。這種情況稱為社會排斥。其成因大致分為4方面:

1. 經濟匱乏:收入不足以應付家庭開支;

2. 缺乏參與勞動市場機會:如缺乏就業機會或只能從事低收入工作;

3. 缺乏社區服務支援:包括公營和私營服務的不足;

4. 缺乏社區網絡:缺乏足夠的家庭和朋友的支援。

值得幫助的貧困人士(Deserving Poor)

值得幫助的貧困人士意指部分社會群體缺乏足夠的能力脫貧,如長者或長期病患人士。

概念鏈接:不值得幫助的貧困人士(Undeserving Poor)

不值得幫助的貧困人士意指部分仍處於工作年齡的社會群體,應透過有償工作去支援自己及家人的日常所需,如有年幼子女的單親家庭。

概念圖(Mind Map)

思考問題:

1. 根據上文,描述香港貧窮人口的數目和分布狀況。

2. 分析香港申領綜援人士數據。

3. 環球經濟不景、單親家庭增加及人口老化等問題,如何令家庭成員對長者的支援(如經濟支援、起居照顧)造成影響?

4. 政府應如何回應長者、「雙低」青少年、中年失業人士及清貧兒童的需要?

5. 承上題,哪個群組應獲得最多援助資源?為甚麼?

延伸閱讀:

文字資料

1. 魏雁濱、曾群(2007):《社會排斥》,輯於王卓祺、鄧廣良、魏雁濱等編《兩岸三地社會政策:理論與實務》,(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出版社)

2. 歐陽達初(2010):《社會工作的新政治:福利改革與福利運動》,輯於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編《社區發展服務:承傳、探索、蛻變》(63頁至76頁)

3. 樓瑋群(2007):《香港拾荒長者研究報告》,(香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4. 《支援隱蔽長者》,《新聞公報》,2011-01-12

5. 紀治興、楊建霞(2010):《社企營商.二十式》,香港民政事務局

6.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扶貧資訊網

7. Alcock, P. (2006) Understanding Poverty (3rd e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8.United Nations (1995) The Copenhagen Declaration and Programme of Action: World Summit for Social Development 6-12 March 1995,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Publications.

影片

  1. 窮富翁大作戰 II》,香港電台
  2. 趁早墟,《星期日檔案》,29.05.2011,
Facebook Twitter Email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