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新聞學通識系列二之二﹕數據分析(醫改複雜 讀數拆解)
刊出日期﹕2012年6月11日(文匯報
引言
上期專欄文章初步探討醫管局在主要開支上的特點,並就當局銳意發展私營醫療服務作出簡單分析。今期專欄的焦點是「醫療改革」,並會作出全面檢視。 ■嘉賓作者:鍾文堅 資深通識教師、學校通識教育顧問
根據上一期(深讀醫改新聞 發掘「要害問題」)的材料,仍有待解答的問題,就是當局在批出最新的私家醫院地招標時,「為甚麽要附加特別要求呢?」、「為甚麽當局更重視入標者的服務承諾呢?」顯然易見,政府對目前私院的營運狀況,認為存在問題,需要「修理」一下;而要回答這問題,可翻看以下的新聞資料。
文匯報2012/4/18(節錄)
私院望逐年減額 急煞停 憂癱瘓考慮涉及政府換屆,當局昨日突然宣布暫停與私家醫院商討2013年「雙非」孕婦配額。私家醫院聯會表示,……,政府暫停商討配額,私家醫院未來數月的產科運作將大受影響,擔心系統會癱瘓…。故希望當局逐年遞減配額,避免私院出現經營困難。有私家醫院婦產科部門主管預期,若明年停收內地孕婦,醫院的分娩數字將減少一半,希望當局盡快澄清配額安排。寶血醫院的產科服務有97%為「雙非」孕婦,佔醫院過半收入……。 |
從報導內容可見,目前本地的私家醫院非常倚賴「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所帶來的收入,有醫院甚至「佔其過半收入」,而若停收該類孕婦,會使「私院出現經營困難」;由此可見,私家醫院過往一段時間,鑽著「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可享「居港權」空子,偏重提供產科服務予付得起費用的「雙非孕婦」,從而大賺特賺,可說是私家醫院財源廣進,全港透支付費。(因每年數萬名「雙非嬰兒」可享受本港的醫療服務,未來更可享教育和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這全都是要耗用公帑以維持。)
由此亦可明白,當局在最近進行私院地皮招標,為什麼更看重服務承諾和附加一系列的特別要求──當局期望可扭轉現時私院只求追逐利潤,妄顧服務本港市民的不良之風。
事實上,發展私營醫療產業只佔整個醫療體系的其中一環,但醫療服務關係到廣大市民的健康,更是影響 到他們生活素質的重要一環。學生若想增加對本港醫療改革的認識,並非易事,因為有關議題相當複雜。筆者希望透過下文的討論和分析,讓學生可對這個議題得出 一點兒頭緒。
先宏觀概覽 後抽絲剝繭
在上期專欄的內容中,筆者曾引用醫管局某年年報的收支結算表,了解該局的收支特點及公營醫療的現狀。但是,該表只有1年的資料,未能看到實質的改變,難以掌握「趨勢」。因此,筆者搜集和整理該局10年期間的數據,看一看可否找到多點顯示「變化」的線索(見資料一)。
若只盯著上表眾多的數字,看到頭痛比看出端倪容易!學生必須以這些基本資料作為起步點,進一步加工 和梳理,才有助自己看得更透徹。例如,上述醫管局的收支賬目中,較突出的一點是在10年間,有7年出現赤字;不過,除2005至2006年度出現逾10億 元的赤字外,其餘出現赤字的6個年度的金額少於4億元。若把收支的各項數字作出一簡單運算,然後得出各主要項目所佔支出或收入的比重,便較易看到當中的變 化(見資料二)。
官說提升效率 實為節省成本
從上述的醫管局收支比例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變化特徵:
首先,員工成本佔總支出約七成至八成,而其比例呈持續下降的趨勢。
其次,醫療開支比例則持續上升。由此可見醫管局在過去10年分配財政資源的取向。官方說法是「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提升工作效率」;但從管理角度來說,則是「削減人手,節省成本」。至於公營醫療機構的人手不足以致工作壓力有增無減是否與此有關則有待探討。
醫療收費比例急升
第三,經常性政府補助所佔比例維持在九成上下,最高是2001至2002年度的93.1%,最低是 2010至2011年度的86.6%,降幅不大,但比例有按年下降的趨勢。同時,雖然醫療服務收費比例偏低,但細心作出比較,有關比例原來已上升3倍,從 2001至2002年度的2.5%上升到2010至2011年度的7.5%,10年間的增幅十分顯著;但因其基數小,比例雖已倍增,仍未達到佔整體一成。
收入來源單一 依靠政府補貼
整體而言,醫管局的財政資源雖作調整,惟未能扭轉其收入來源過於單一的情況,經常性政府補助佔八成以上,而醫療服務收費的所佔比例仍低。若要改變這種現況,按照目前的改革步伐,相信道路漫長。
政府文件冗長 只需掌握摘要
為進一步探討醫療改革的要點,我們不妨可從相關的政府檔案入手,而當局近年曾公布2份有關香港醫療改革的文件報告(見資料三):
官方文件通常都是「長篇大論」,文字不易消化,閱讀絕不輕鬆,除非要作專門研究,否則毋須由頭到尾讀完整本,只要看簡介和摘要,掌握基本概況便可。
人口老化加劇 醫療開支飆升
翻閱2份諮詢文件之後,我們可理解當局推出醫療改革的原因是要未雨綢繆,由於社會人口老化加劇,官 方數字估計,青年供養長者的比率,會由2008年的1:6(即由6名青年供養1名長者),急升到28年後的1:3(即由3名青年供養1名長者)。這個數字 反映未來20年醫療重擔的問題─高齡人士對醫療服務的需要遠高過其他年齡層,醫療開支將大幅攀升,若不預早籌謀,未來的醫療重擔必然令公共財政不勝負荷。 另一方面,當局估計,公立醫院專科服務的輪候時間,會由現時約20星期延長至7年後的76星期。因此,若不進行改革,連目前的服務水平都難以維持,更別奢 望會有改善。
勵民買醫保 減公院負擔
在第二階段諮詢中,當局推出「自願醫保」的建議,藉以減輕未來的醫療重擔。這個建議鼓勵市民自願購買醫療保險,讓長期病患者或市民都能得到妥善的醫療照顧和保障,同時亦可減輕政府的醫療開支。
簡單來說,政府希望透過引入保險和市場力量,扭轉現時市民過度倚賴公營醫療服務的不平衡狀況;發展及強化私人醫療服務的規模和素質保證,讓有能力繳付較高費用的病人(中產及富裕階層),獲得更優質的服務。
但是,要改革有成效,必須先問一個問題:有關建議是否對症下藥?若我們仔細分析,似乎並非引入市場機制,如自願醫保或多建幾間私家醫院,便能解決全部問題。
私院收費 透明度低
大的不說,僅說個小例子,近年大量內地孕婦湧港產子,當中很大部分選擇到私家醫院分娩,造成私院婦產科其門如市、大發其財之餘,更向公立醫院高薪挖角,導致公立醫院產科的人手短缺,導致服務素質下降。
另一方面,私家醫院經常被病人和家屬投訴「濫收費用」,而收費的有關項目和安排,則被批評是「黑箱作業」,透明度不足。如何能扭轉市民對私院越來越負面的印象,進而推動私營醫療機構的建設性,同樣重要;但有關文件對此著墨不多。
結語
這篇文章只能勾勒出香港醫療改革的概況,讓學生對有關議題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 白在日常讀報的過程中,只要懂得思考、敢於發掘問題,便可獲益更多。雖然,大部分人會在探究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比找到的答案多;更可能是,在舊疑問未得到 解答前,新問題反而更加多。在這種彷彿沒有「終站」、沒有「正確」答案的混亂狀態中,「發問」反而引起更強烈的不安全感,甚至不知出路在哪裡。
而這種著重發問和進行探究的學習過程,正是通識教育科有別於其他主流科目的學習之處。傳統學科側重 提供標準答案,讓學生「學有所知」,沒有太多空間讓其發掘問題;不過,通識教育科期望透過學習經歷,讓學生在發掘問題和尋找答案的循環過程中,引發內在的 焦慮,從而驅動不斷學習的需要。而正是這種越加強烈的患得患失的感覺令探討通識議題的過程更引人入勝、樂在其中!關鍵是:學生是否盡心用力去發掘問題而 已。
概念圖
思考問題:
1. 根據上文,舉例指出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的3大主要問題。
2. 根據上文,香港的醫療改革重點為何?試加以討論。
3. 香港的醫療改革建議能否解決題1的問題?為甚麼?
4. 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在應對公立醫院醫護人員流失的問題上,政府應首先增聘婦產科醫護人員」?解釋你的答案。
5. 若你是今屆畢業的醫科生,你會選擇到公立醫院或私立醫院工作?為甚麼?
延伸閱讀:
- 鍾文堅,讀新聞學通系列之一﹕深讀醫改新聞 發掘「要害問題」(同系列文章之一)
- 鄒崇銘:《500億,一矢中的!─香港醫療改革回望與前路》,圓桌精英出版社,2010年10月
- 香港醫管局官方網頁,http://www.ha.org.hk/gallery/ha_publications_cate.asp
- 《周一嶽:醫保計劃全民受惠》,香港政府新聞網,2010-10-06 http://www.news.gov.hk/tc/categories/health/html/2010/10/20101006_144230.shtml
- 食物及衞生局,《醫療改革第一階段公眾諮詢報告》, 2008年3月
- 食物及衞生局,《醫療改革第二階段公眾諮詢文件》, 2010年10月
影片
1. 香港電台,《鏗鏘集》,《自願醫保你自願嗎?》, 2010年11月1日
Part 1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Part 2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2. 無線電線,《新聞透視》,《棄公投私》,2010年12月4日
3. 《新聞透視》,《疲勞醫生》,2012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