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甚麼衡量你,我的幸福?
刊出日期﹕2013年2月18日(香港文匯報)
引言
祈求快樂適逢新年,人們都習慣許下新年願望,除祈求發橫財等銅臭事外,就是追求人生的幸福快樂了。不少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快樂的人生,但對於如何能得到幸福快樂,卻又不甚了了。 ■作者:鍾文堅 (資深通識科老師、中學通識科顧問)
越落後,越幸福?
新聞背景 美國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Gallup)於去年末公布了「全球快樂指數」民調的結果,該調查是於2011年對全球148個國家或地區進行。調查主要量度受訪者對生活的快樂感受,並得出各國及地區的評分,從而制訂出「全球快樂指數」的排行榜(見表一)。
調查結果公布後,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原因之一是調查機構蓋洛普具有悠久歷史和權威地位,不少傳媒機構都有引用有關調查的資料,甚或作跟進報道;更重要的原因是,該項調查所得出的結果,跟大眾印象有頗大的落差。(基礎級)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生活過得越富裕,人們理應感到越幸福快樂。但是上述排名榜所顯示的情況剛好相反。最大的落差在於多數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不單沒能躋身榜首,甚至有個別發達國家或地區位於榜末,如新加坡;相反,不少被視為落後的經濟體,卻位居前列,如榜首的巴拿馬和巴拉圭。這令人「大跌眼鏡」。
數據,看上去很可靠
筆者想藉此實例說明一點:當大眾聽到民調機構提供的調查結果一般以數字資料形式來表達時,觀感上就覺得是較客觀和較可信。因此,無論是否有修讀通識科的同學,抑或社會大眾都傾向認為採用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方法的項目,用數據陳述是更加可信。更甚者,認為其他研究方法,如質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等,皆屬不可靠的支流!此一謬誤在本港學界普遍存在,亦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學到「半桶水」的反映。(進階級)
不問權威 只問可信
看社會研究結果,切記不能單看見一堆數據就照單全收;即便是由國際知名的機構所進行,縱使其往績有多權威和可信,當看到其發布的新聞時,應要問3個基本的問題來確認其數據和調查結果有多少可信程度。
問題一:由於是外國機構的民調結果,本地的有關新聞,是否有如實報道,或準確翻譯了民調的結果和訊息?
由於本地新聞機構作出報道前,需要進行翻譯和編審工作,過程中往往難免出現手民之誤,所以要考慮此一失誤的可能。筆者在蓋洛普的官方網站查閱原文,發現這條民調新聞有不少可討論之處。
正面情緒不等同快樂指數
先翻看英文內容,民調機構用的是「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s)」,而非本地新聞機構所採用的「快樂指數」調查;雖然,「正面情緒」和「快樂」兩者有緊密的關係,但仍是兩個不盡相同的概念;因此,蓋洛普的文章副題只是用了,「Singaporeans are the least positive worldwide(新加坡人是世界上(情緒)最不正面的)」;所以,本地有報道指,「民調發現新加坡就是『最不快樂』的國家」,就可能是吸引讀者眼球的編輯手段了。
問題二:有關調查研究是否達到社會研究上信度和效度(reliability & validity)(註1)的要求?
簡單來說,就是能否做到合乎研究設計上的基本條件,例如抽樣的樣本數量足夠,樣本的抽樣方式合乎科學研究的要求,或所擬定的訪問問題能得出可靠的資料等。
各國或地區總人口不均
民調機構是在各國及地區抽樣訪問約1,000人,由於調查的對象有著頗大差異,如文化歷史、地理環境和種族組成等,只靠較少的樣本數目,很難要求太高。就舉中國為例,單就人口數字來看,其總人口是樣本中最少的特納尼達和多巴哥(約130萬),人口最多的中國是後者的逾千倍。
還有其他眾多因素,再以中國為例,除其人口屬各國之冠外,其人文地理特徵也豐富多變。中國由56個民族組成,少數民族大多散居在內陸地區;地理上,南北跨度逾49度,東西跨度更逾60度,單說溫差,冬天最極端時南北兩地可高達50°C。中國俗諺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莫說只抽樣4,000人,就是再多10倍,也只能說是在瞎子摸象而已。
問題三:有關的研究,其設計的問題能否真正探討量度「各國和地區的快樂指數」,而不是其他的現象?
該項民調共設計了5條有關生活感受的問題,根據受訪者回應答「是」的比率,經統計後得出該國家/地區的所得的百分率,最後就得到上表的指數(百分率)。
一、你昨天是否有充足休息(well-rested)?
二、你昨天是否感受到被人尊重(treated with respect)?
三、你昨天是否經常微笑或開懷大笑(smile or laugh)?
四、你昨天是否學習或做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五、你昨天大部分時間是否感受到能夠享受生活(enjoyment)?
設計問題有文化偏向性
單看設計的問題可見與城市人生活格格不入:因為謀生的壓力,經常睡眠不足;日常生活忙碌緊張,難得慢下來感受生活的樂趣;熱心腸最常碰到冷臉,人與人關係疏離;以上皆是城市人生活的籠統寫照。
由是觀之,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其城市化的程度越廣越深,在民調中得分自然低;但在發展中,或落後國家和地區,因其城市化的程度較低,在回應以上訪問時也會更趨正面;因此,落後國家和地區能位列前列,相反不少已發展國家和地區位列較後。此可能在於問題設計上有文化的偏向性(cultural bias)。因此,往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市化的程度越大,大部分已發展國家和地區的得分都「較低」。
再仔細分析各條問題,發現並非每條問題都能緊扣「正面情緒」此一主題,例如城市人平日縱使沒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但生活過得充實、有衝勁,心底也可能由衷地自覺活動愉快;只要在閒暇時偷得浮生,也活得愜意。顯而易見,民調將這群城市人的情緒劃入「不正面」群組裡面。
若要探討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的生活是否幸福快樂,很難用簡單幾條問題就能夠勾畫得清楚。雖然,大家對這類跨國跨地區的民調結果的報道,不用太過認真看待,但經過仔細閱讀和反覆咀嚼後,也有可作借鑑和反思。有興趣對「幸福快樂」作較深入探討的同學、不少學者和權威機構也一直在進行有關的國際性量化研究,在網絡世界可找到豐富的素材,不妨試一試!(摘星級)
思考問題
1. 根據上文,指出公布「全球快樂指數」民調結果後引起社會關注的原因。
2. 參考上文,要從哪幾個方面看待「全球快樂指數」民調的結果,才能有助我們更加認識問題的全貌?
3. 承上題,你認為「全球快樂指數」民調的結果在多大程度上有助大家認識港人的「生活質素」?請簡要說明。
4. 你認為應該採取哪種或哪幾種研究方法可以使「全球快樂指數」民調更具權威和可信?解釋你的答案。
5. 提出3個方法,以提高香港在「全球快樂指數」排行榜的排位,並加以解釋。
延伸閱讀
1. 《全球快樂榜香港排第17遜兩岸》,香港《文匯報》,2012年12月21日
2.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快樂指數調查」(新聞稿),2012年12月
3. 《外媒:中國內地快樂指數進前十與美國相當》, 環球網,2012年12月22日
4. 盖洛普及相關民調公布文章, “Latin Americans Most Positive in the World”
5. 〈快樂星球指數〉,
6. 錢鍾書, 〈論快樂〉, 選自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 寫于上世紀四十年代
影片
Nic Marks,〈快樂星球指數〉, 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網上學習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