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需要童年嗎?
〈13歲碩士 4年苦讀見白髮 沈詩鈞提早一年畢業 處世變成熟〉,這是《明報》2011年8月13日的一則報導的標題,再看看張五常的評論標題,〈是誰害了沈詩鈞?〉(2007年9月6日)
不知道沈詩鈞的父母看了兩篇文章感受如何?從新聞所見,無論談吐(嚴肅、老成)抑或外表(沉鬱、白髮),沈詩鈞都不是一個13歲的小孩。這個「小成人」的童年高度壓縮,他的同齡仍在看卡通片、打波、打機、打架,以致發白日夢/豆芽夢時,他已經進入成人的競爭世界。我不禁要問﹕「神童需要童年嗎?」
如果你Google一下「沈詩鈞」三個字,除了發現一大堆報導外,還發現兩種不同態度的文字。第一類可稱為「追捧」類,在少親子及家長網站可見,如何培養神童……或者是責怪香港政府沒有良好的資優培訓計劃。第二類是概歎類,為沈詩鈞過早進入成人世界而悲哀,張五常的文章屬於這一類。
相信沒有人反對我們需要哉培孩子及希望他們快樂,但大家又知道拔苗助長會帶來惡果,每個家長及老師都在找平衡點,但又有誰知道平衡點在哪裡?
究竟青少年成長需要甚麼?通識科的「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其實就是圍繞這個問題。沈詩鈞的個案是個很好的討論觸發點,讓學生代入「沈詩鈞」及「沈詩鈞父母」的角色,探討下列問題﹕
- 青少年成長需要甚麼?
- 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扮演甚麼角色?
- 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需要甚麼?
- 上述1-3,在甚麼情況下會產生配合/衝突效果?
- 你覺得做個普通兒童還是資優兒童快樂?
- 你認為目前的安排,讓沈詩鈞得到及失去什麼?
延伸閱讀
- Stand by P: 人生究竟為幾何--為沈詩鈞而歌
- 9歲沈詩鈞上大學,「數學太淺了」%E8%A9%A9%E9%88%9E%E4%B8%8A%E5%A4%A7%E5%AD%B8%EF%BC%8C%E3%80%8C
- 神童人口比拼香港大落後 官僚害沈詩鈞後繼無人 – 信報網站
- 沈詩鈞:大學生只顧拍拖打牌
- 沈詩鈞父親授培育神童法
影片
1. 香港神童破紀錄九歲讀大學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2. 數學神童沈詩鈞碩士畢業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3. 鏗鏘集﹕知優 (2011/11/20)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