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ral Studies Classroom 通識

男女平等系列之二:教育篇 ‧考公開試 女叻過男

Facebook Twitter Email

刊出日期﹕2012年10月29日(香港文匯報)

引言

由於性別是人類最基本的分別,而平等又是一個容易引起爭議的概念,男女平等一向是歷久不衰的熱門社會議題。男 女平等似乎是一個普世價值,但要實踐仍然困難重重,且存在諸多爭論。就通識科而言,男女平等可說涉及所有單元,因此尤其重要。本系列將從兩方面討論這個議 題,首先會介紹相關概念、指標及香港目前狀況。其後分別就性、教育及就業作專題探討,藉此讓讀者對男女平等有進一步的思考。教育一向被視為男女平等的其中一個指標,香港實施免費教育多年,2008年更由9年增加至12年免費教育,保證本地青少年不論男女皆有機會接受教育至完成中學課程。然而,這是否足以保證在教育方面的男女平等? ■作者﹕簡明宇 (香港教育學院大中華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院士、英國皇家醫學會海外院士、尼古丁及煙草研究會會員及「點亮教育」創辦人,其著作《獨立專題探究手冊》獲香港教育學院頒發「知識轉移優異獎」。)

參考性別分布 假定男女比例

教育一向被視為有助社會流動(筆者對此有保留,稍後專文討論),而接受專上教育更是其中最具指標性 者。資料一顯示了近年高考考生人數及大學一年級生性別分布。雖然大學一年級學生人數不論男女均有增加,但女生數目一直較男生多。事實上,同期高考中女生人 數亦較男生多,而且男女比例更明顯高於大學一年級生。換言之,在大學一年級生當中,女生較男生多似乎合理。事實又是否如此?

資料一:高考考生及大學一年級生性別分布

高考考生#       大學一年級生

男(人) 女(人) 男女比率* 男(人) 女(人) 男女比率*

2005/06 11,854 14,860  1:1.25   7,344  7,948 1:1.08

2006/07 11,955 15,451  1:1.29   7,431  8,338 1:1.12

2007/08 12,704 15,797  1:1.24   7,595  8,391 1:1.10

2008/09 13,457 16,186  1:1.20   7,735  8,564 1:1.11

2009/10 12,832 15,850  1:1.24   7,756  8,669 1:1.12

2010/11 13,563 16,251  1:1.20   7,977  8,617 1:1.08

2011/12 14,097 16,905  1:1.20   8,198  8,785 1:1.07

#首次報考的日校學生

*筆者自行計算

■資料來源: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調查適齡人口 推翻陰盛陽衰

若再追問下去,為甚麼高考的考生當中,女生比男生多?資料二顯示近年參加會考的男女人數,女生一直 較男生多,這便部分解釋了為何高考女多男少。為甚麼會考女生比男生多?是否適齡人口當中,女性比男性為多?資料三顯示2001年人口普查中,8歲至14歲 的人口數目。大部分參加會考的學生約為16歲,按此推算,其中6歲至11歲的群組應在2006年至2011年期間參加會考。這年齡群組當中,男性均較女性 為多。

數據顯示,男性的適齡人口較女性多,但參加會考的人數卻較女性少。換言之,「女性的適齡人口較男性多,令女性參與會考的人數較男性多」這個假設並不成立。

資料二:會考考生性別分布

年份  男(人) 女(人) 男女比率*

2005/06  33,779 35,847 1:1.06

2006/07  33,740 35,353 1:1.05

2007/08  34,255 35,413 1:1.03

2008/09  34,879 36,064 1:1.03

2009/10  35,620 36,622 1:1.03

2010/11  36,914 37,117 1:1.01

*筆者自行計算

■資料來源: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資料三:2001年8歲至14歲人口統計及會考參與比率

人口    參與會考比率*

年齡(歲) 男(人) 女(人)   男   女

6   41,612 38,353  88.7% 96.8%

7   41,099 37,899  86.7% 96.6%

8   42,574 39,530  81.9% 91.2%

9   41,529 39,432  82.5% 89.8%

10   43,880 40,882  76.9% 86.5%

11   44,243 41,623  76.3% 86.1%

12   47,335 44,429  —   —

13   43,768 41,432  —   —

14   43,412 41,188  —   —

*筆者自行計算

■資料來源:香港統計處

總結學生流失 分析考核標準

會考是主流教育體系中階段性的公開考試,適齡學生沒有參加會考亦即從主流教育體系中流失。流失的去向不外乎輟學、轉至非主流學校(例如職業訓練局課程)或者就業。這種流失從資料三的會考參與率顯示,男性明顯較女性嚴重。為甚麼?

閱讀書寫 女生佔優

不少研究指出女生在語文(閱讀及書寫)方面能力較強,而男生在數學及科學方面佔優。本地公開考試成 績亦似乎證明這一點:女生在中英文科取得前三級成績比率均明顯較男生為高,相反卻在數學表現較男生差(見資料四)。然而,香港主流教育的考核標準卻特別重 視語文科。在小學方面,用以競爭中一學位的呈分試,中英數比重均佔9、常識佔6,這樣的標準顯然讓女生佔優。

新舊學制 偏重語文

政府曾通過「積極歧視(positive discrimination)」,試圖平衡女生所佔優勢,惟有關安排在2001年取消(見小知識)。在舊學制中,學生升中後首個要面對的公開考試便是會 考,以決定能否繼續留在主流教育體系當中,而升讀預科的基本要求為會考成績達14分或以上,且中英文科合格。由於中英文合格是必須條件,因此女生再次佔 優。再看大學的入學要求,在新制下,其基本要求是中英文達三級,數學及通識達二級,語文科再一次獲得偏重。雖然通識科著重邏輯思考,看似對男生有利,但其 考核以書寫論文進行,實對女生有利。此外,負責分配教育資源者將語文能力高低作為競爭學位的最重指標,而不是學習能力的起碼要求,在計分時讓語文科比其他 科目有更大比重,令男女生差距進一步擴大,大學收生即是一例。附加資料是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入學計分方式,高考四個核心科目的比重原來並不一樣,兩科語文科合共比重由3至3.5不等,而數學只是1至2之間(只有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以2.5計算例外)。如果考慮語文較佳者在通識科較佔優,則女性在大學收生上的優勢便更多突顯。

附加資料﹕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入學計分方式

 

中學文憑各科計分比重

  中文 英文 數學 通識
香港城市大學
  商學院 1 2 1.5 1
  人文社會科學院 1 2 1 1.5
  科學及工程學院 1 2 1.5 1
  能源及環境學院 1 2 2.5 1
  創意媒體學院 1 2 1 1
  法學院 1 1 1 1
 
香港科技大學
  理學院 1 2 2 1
  工學院 1 2 2 1
  商學院 1 2 2 1
  人文及社科院 1.5 2 1 1

資料來源﹕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網站

男生考核受挫 離開主流教育

由於校內考核往往參照公開考試模式,因此對語文的青睞也不只限於幾次公開考試,而必及於每年校內多次考核。考試的作用之一是篩選合適人士升學,其偏重語文的考核方式,令男生處於不利位置,這似乎部分解釋了為何有較高比例男生離開主流教育。

資料四:男女生公開考試表現

取得前三級成績比率

男   女

2010年香港中學會考

中國語文       14.9%  27.0%

英國語文       15.9%  27.1%

數學         32.9%  28.0%

2011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

中國語文及文化    20.2%  32.9%

英語運用       12.5%  17.8%

數學及統計學     20.7%  16.5%

■資料來源: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資料五:主流教育體系考試標準

考試水平     標準

小學呈分試    中英數×9、常識×6、

視覺藝術×3、音樂×2

升讀預科(舊學制) 會考14分或以上,中英文合格

升讀大學基本要求  中英文達三級,數學及通識達二級

 

小知識

中一派位覆核 平機會勝教署

自1978年,中一學額的派位方式是將男女生的校內成績分開調整,分開成績分組,並且規定男女校中 一學位男女生所佔比例。這樣的安排原意是考慮到女生在學習及語文能力方面早著先機,故在分派學位時對男生進行「積極歧視」(positive discrimination),避免過早扼殺男生入讀較高組別學校的機會。1999年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公布了《中學學位分配辦法:正式調查報 告》,指上述制度在多方面歧視女生及違反《性別歧視條例》。平機會於2000年就此提出司法覆核,而法院在次年判決教育署敗訴,有關安排違反《性別歧視條 例》,從此男女生合併派位。

思考問題

1. 參考本系列第一篇,平等可分為3類,即簡單個人平等、以組別內個人為對象的平等及以組別間為對象的平等,你認為目前大學收生標準是應用了哪一類平等?你認為合理嗎?

2. 參考本系列第一篇有關公平的概念及本篇資料五,你認為目前升學篩選標準是以甚麼作為參考指標?這些指標是否適切?

3. 參考本篇及就你所知,你何等程度同意香港的教育制度能夠符合男女平等原則?

4. 解釋何謂「積極歧視」,並指出其在中一派位的用處。

5. 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取消『積極歧視』反而加大了教育上的男女不平等」一說?解釋你的答案。

延伸閱讀

1. Wong K-C, Lam YR, Ho L-M. The Effects of Schooling on Gender Differences.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2;28(6):827–843.

2.李國生,《性別與學習:教育署的觀念

3. 杜雨潔、蔡翰征,《男生、女生腦袋大不同?–以TASA資料為例》,「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電子報(17)

4. 《中學學位分配辦法正式調查報告》,平等機會委員會

5. 曾榮光,《平等、公平、歧視:剖析平等機會委員會《中學學位分配辦法正式調查報告》的謬誤》,香港:香港教育研究所

Facebook Twitter Email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