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ral Studies Classroom 通識

企業紛遷內陸,沿海爆民工荒

Facebook Twitter Email

刊出日期﹕2010年10月11日

民工轉型

2004年,珠三角、長三角、閩東南、浙東南等地出現「民工荒」,大規模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招聘不到工人。到2009年初,部分沿海中小企業受到全球 金融海嘯影響倒閉,不再需要更多民工(又稱農民工),「民工荒」的問題暫時得到紓緩。今年,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復甦,「民工荒」現象再次出現,甚至有從東南 沿海向中西內陸蔓延之勢。

值得思考的是,在勞動力充足的中國,為何屢次出現「民工荒」的問題?在這一切變化的背後,隱約凸顯的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的變局。

■作者:岳經綸 中山大學教授 (嘉賓作者)

相關概念

一、民工

亦稱為農民工、外來工,是中國改革開放前便出現的名詞,源自於淮海戰役中的民夫,當時人們不太喜歡稱為民夫,於是改稱民工。這詞在早期帶有褒義,民工一向被認為是一個階級,而不是一個群體。

二、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率

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 = 需求人數 / 求職人數,表明市場中每個崗位需求所對應的求職人數。如0.8表示10個求職者競爭8個崗位。

三、「騰籠換鳥」政策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確保經濟增長動力,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提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及升級,即由勞力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型。

全國民工總量

2009年度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2,978萬人,比上年增加436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4,533萬人,比上年增加492萬人,增長3.5%。

■ 東部減少 中西增加

但是,在東部地區工作的農民工減少,外出農民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2009年,在東部地區工作的外出農民工為9,076萬人,比上年減少888萬人,而中部地區為2,477萬人,比上年增加618萬人;西部地區為2,940萬人,比上年增加775萬人。

資料一:全國部分省份民工分布

按圖放大

資料二:全國民工數目變化

按圖放大

資料三:農民工在不同地區的收入概況

按圖放大

同時,在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工作的農民工大幅減少。2009年在長三角地區工作的農民工為2,816萬人,比上年減少238萬人;珠三角地區為3282萬人,比上年減少954萬人。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農村司,《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出現民工荒之因

■ 離鄉工作 缺乏社保

2009年,外出農民工的月均收入為1,417元,比上年增加77元,增長為5.7%。外出農民工的月均收入在600元以下的佔2.1%;600至800 元的佔5.2%;800至1,200元的佔31.5%;1,200至1,600元的佔33.9%;1,600至2,400元的佔19.7%;2,400元 以上的農民工佔7.6%。

資料四:農民工在不同地區參加社會保障的比例

按圖放大

外出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水平總體較低,僱主或單位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的比例分別為7.6%、21.8%、12.2%、3.9%和2.3%。

■ 內陸招攬企業 吸納沿海勞工

農民工所從事的大多是技術要求不高、就業門檻較低、人員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在外出的農民工中,從事製造業的農民工所佔比例最 大,佔39.1%,其次是佔17.3%的建築業,服務業佔11.8%,住宿餐飲業和批發零售業各佔7.8%,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佔5.9%。

近年,中西部地區的投資條件逐漸改善,不少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步由東部沿海地區向內陸轉移,因此從事相關工作的農民工也隨之轉移,於是加劇東部沿海地區的「民工荒」。

■ 專業人才 求過於供

農民工可分為普通工和技術工兩種,目前的「民工荒」更缺乏的是專業技術工人。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的中國專業技術人才缺口達1,746萬到2,665 萬人。根據2009年中國人力資源市場訊息監測中心的報告,從供求狀況對比看,市場對職業高中(簡稱職高)、技工學校(簡稱技校)、中等專業學校(簡稱中 專)畢業生的需求人數大過求職人數。另外,各技術等級均處於需求人數大過求職人數的狀況,例如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和技師。

■ 傾斜學歷教育 忽略職訓

多年以來,中國政府對教育的資源投放,仍未能達到1993年所允諾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的目標,而且注重一般教育,忽視職業教育培訓。當中更嚴重的問題 是,中國的職業教育培訓分為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兩者存在制度層級的區別,他們分屬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管轄,前者仍以學歷教育為主,可以升格為 本科院校,後者自主招生,教育部不允許它們進行全國招生。而目前地方政府的資源普遍向學歷教育傾斜,如此一來,真正對技術工人的培養更受忽視。

資料五:不同學歷程度的勞動力供求情況

按圖放大

■ 農二代學歷好 追求高薪厚職

十多年前,大量農民工從西向東、由北往南湧向城市,從事城市人不願做、工資微薄的工作。隨?時間流逝,他們的子女(又稱「農二代」)也加入成為農民工。農 二代與父輩不同,幾乎沒有務農經歷,早已習慣城市的生活,已不只滿足於父輩式的衣錦還鄉,希望依靠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在城市扎根。他們學歷更高,視野更寬, 個性更強,他們亦更注重精神的需求,也開始訴諸法律和輿論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流水式、低工資、無保障的工作難以吸引他們。

■ 總結

在中國的人力資源市場存在一個「東邊下雨西邊晴」的怪現象,一邊是農民工搶手,一邊是大學生過剩,「民工荒」與「就業慌」並在,反映出中國就業市場供求之間的結構性不平衡。

目前,中國產業比重仍以低端生產、勞動密集型為主,第三產業(即服務業)還不發達。由於產業結構問題,企業對農民工的需求仍然較大,但因對技工教育的忽 視,專業技術工人數量較少,而且工廠化、大規模的工作環境和低工資、低保障的工作待遇難以吸引「農二代」。同時,對學歷教育的偏重令大學生數量激增,他們 寧願失業也不願做一般工人,但因產業結構問題,社會不能提供足夠的高薪工作機會讓大學生選擇。最終在這一背景下,造成了「民工荒」與「就業慌」並存的矛盾 現象的出現。

思考問題

1. 你認為將來會否有越來越多民工轉移到內陸省份發展?為甚麼?
2. 「民工荒」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產生哪些影響?
3. 中國的「民工荒」對全球經濟或消費有何影響?
4. 「騰籠換鳥」能否有效解決「民工荒」問題?為甚麼?

更多參考資料下載

1. 《用工荒,轉型中國的節點》,南風窗2010年第8期。
2. 《珠三角民工荒真相調查》,南方日報網路版
3. 《民工荒,誰在慌?》,南方週末
4. 《從民工潮到民工荒 中國經濟深刻變局》,中國評論新聞。
5. 珠三角”民工荒”?幕(Part 1)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6. 珠三角”民工荒”?幕(Part 2)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7. 珠三角”民工荒”?幕(Part 3)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

Facebook Twitter Email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