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ral Studies Classroom 通識

發展「體面勞動」 重人權 保就業

Facebook Twitter Email

刊出日期﹕2012年5月21日(文匯報)

背景

2008年1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舉行的「經濟全球化與工會」國際論壇開幕式上致辭中提出,讓廣 大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是以人為本的要求,是時代精神的體現,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內容。2010年4月27日,胡錦濤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 彰大會致辭中,再次對「體面勞動」進行了闡述,提出要進一步保障勞動者權益,為促進社會和諧奠定堅實基礎,強調要切實發展和諧勞動關係,建立健全勞動關係 協調機制,完善勞動保護機制,讓廣大勞動群眾實現體面勞動。顯然,「體面勞動」開始正在成為內地勞動政策的重要原則和目標。那麼,甚麼是「體面勞動」?怎 樣實現「體面勞動」? ■嘉賓作者:岳經綸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學流動人口公共衛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

相關概念督

一、「體面勞動」的內涵外延

「體面勞動」(decent work)是國際勞工組織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消除其帶來的消極影響,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而提出的。1999年,在第八十七屆國際勞工大會上,國際 勞工組織總幹事胡安.索馬維亞首次提出「體面勞動」概念。索馬維亞指出:所謂體面勞動,意味著在生產性勞動過程中,既要使勞動者的權利得到保護,同時也要 使勞動者有足夠的收入,並且能夠享受充分的社會保障,獲得足夠的工作崗位。

四大戰略目標

索馬維亞把「權利」、「就業」、「社會保護」和「社會對話」作為實現體面勞動的四項戰略目標。這就是:

1. 促進和實施國際勞工標準以及國際勞工組織關於工作中的基本原則和權利;

2.為所有人創造更廣泛的、體面的就業機會;

3. 為所有人提供廣泛而有效的社會保護;

4. 進一步加強勞方、資方以及政府三方合作,加強社會對話。

值得注意的是,體面勞動這四項戰略目標的內容會隨著世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充實和豐富。 2008年第九十七屆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有關實現公平全球化的宣言就指出,在當前形勢下,關於就業這個戰略目標不僅要求實現充分就業,而且要求創造一種能 夠促進就業的可持續、制度化的經濟環境。關於社會保護這個戰略目標,要求把社會保障擴大到人人享有,並適應由於技術、經濟、社會和人口統計的迅速變化而產 生的新要求。宣言還提出,關於工資收入、工時和其他勞動條件的政策規定應當保證人人都能公平享有社會發展的成果。

二、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勞動關係是工業化時代一種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是衡量社會是否和諧的重 要標準。在1919年,國際勞工組織根據《凡爾賽和約》作為國際聯盟的附屬機構成立。國際勞工組織在1946年12月14日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該 組織的宗旨是:「促進充分就業和提高生活水平;促進勞資合作;改善勞動條件;擴大社會保障;保證勞動者的職業安全與衛生;獲得世界持久和平,建立和維護社 會正義。」

三、三大國際勞工標準

所謂「國際勞工標準」,一般就是指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處理全球範圍勞工事務的各種原則、規範和標 準,它們形成了以國際勞工公約和建議書為核心的一整套國際勞工制度。國際勞工標準的出現和發展,對人類社會進步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按照國際勞工標準的內 容,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類:

1.核心勞工標準:包括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廢除一切形式的強迫和強制勞動、有效地廢除童工勞動、同工同酬以及消除就業與職業歧視;

2.勞動專業類標準:包括促進就業、社會政策、勞動管理、勞資關係、工作條件、職業安全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公約;

3.針對特定人群的標準:包括關於婦女、童工和未成年工、老年工人、殘疾人、移民工人、海員、漁民、碼頭工人、家庭工等特定人群的公約。

政府積極立法 完善勞保機制

近些年來,內地政府及工會組織為進一步保障勞動者權益,在推動體面勞動做了許多努力。《中國工會 法》、《勞動法》及《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的制定,以及圍繞著發展和諧勞動關係、建立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完善勞動保護機制而推出的一系列社會保障體系、 三級服務體系、民主管理制度、廠務公開制度,組織職工依法實行民主選舉、集體合同、勞動就業、三方會議、民主監督等政策措施的推廣,均為保障工人階級和廣 大勞動群眾實現體面勞動打下了基礎。

民間發展慢 現存憂慮多

隨著政府從制度、法律等多方面加強對勞動者的保護,內地在保護廣大勞動者合法權益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不可否認的是,內地在實現勞動者體面勞動方面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工作崗位不足 性別戶籍歧視

在內地,無論是農村剩餘勞動力,還是城鎮產業結構調整,兩者疊加的就業壓力迫使國家年平均提供2,400萬個工作崗位才能夠消化就業帶來的壓力,如果政策不做出相應調整,每年的勞動力缺口達900萬至1,100萬。

來自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也持續上升,高校擴招加上不充分的就業市場使到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 人才只能從事一些臨時性、鬆散的工作,由於工作強度大、報酬低、與理想差距大,導致這些大學生失去對生活的激情,從而成為「蟻族」。這是對年輕人的嚴重摧 殘,也是對國家與社會活力的打擊。另外,就業歧視的情況也一直存在,主要表現為性別歧視與戶籍歧視。尤其女性勞動力參與率一直低於男性的參與率,進入21 世紀後,兩者的差距不斷變大。

2. 環境差工時長 報酬低無保障

在內地,大多數低技能職業從業者為農民工,他們每日從事著髒累的危險工作,例如建築施工、公路清 潔、廁所清潔等,這些工作的勞動強度大、生活條件差,高危無保護措施,但是與此對應的卻是更長的工作時間與更少的保護與救濟措施。這些高強度的工作嚴重損 傷工作者的身心健康,但以此換來的卻不是更加豐厚的工作報酬。如下圖顯示,國務院在2006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大多數農民工月收入在500元(人民幣,下 同)至800元。其中,3.58%的農民工月收入低於300元,29.26%的月收入在300元至500元之間,39.26%的月收入在500元至800 元之間,27.90%的收入超過800元。在2004年,農民工的平均月收入為780元,而城市僱員的平均月收入為1,335元。

 3. 努力不獲尊重 缺乏升遷機會

每一份工作都創造價值,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但部分企業僅將勞動者視為機械生產鏈上的一個分子, 他們沒有對自身工作及企業的知情權,不可以決定涉及自身的事項,也不能監督企業。正因為此,他們作為零件的勞動者永遠無法得到提升,只能盡自己努力成為最 好的零件以獲取多一點工資。

概念圖 (Mind Map)

思考問題

1.實現體面勞動,需要哪些主體進行怎樣的努力?

2.在香港,有哪些法律條文用以強制僱主為僱員配備必要的安全措施?

3.集體談判制度對於促進體面勞動的發展能起到哪些作用?

4.在香港,你認為目前的最低工資保障能否有效促進體面勞動?

 

延伸閱讀

1.國際勞工組織,《在亞太地區實現體面勞動》,2006年。

2.國家統計局,《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09年。

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狀況》白皮書,人民網。

4.勞工教育及服務網站,《教學方法-體面勞動》。

 

Facebook Twitter Email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