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裝水系列三之二﹕ 瓶裝水真的帶來方便?
刊出日期﹕2013年4月29日(香港文匯報)
引言
全球瓶裝水消耗量節節上升,其中一個原因是方便,隨買隨飲,既毋須煮沸,又免除準備器皿及清洗。方便是繼潔淨 衛生之後,瓶裝水供應商的宣傳重點。上一期我們討論了瓶裝水似乎不比自來水潔淨衛生,今期則討論究竟瓶裝水是否真的帶來方便?而我們飲用後的水瓶將何去何 從?對我們的生活又有甚麼影響? ■作者﹕簡明宇 (香港教育學院大中華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院士、英國皇家醫學會海外院士、尼古丁及煙草研究會會員及「點亮教育」創辦人,其著作《獨立專題探究手冊》獲香港教育學院頒發「知識轉移優異獎」。)
瓶裝水用完即棄?
不少人選擇飲用瓶裝水就是貪其方便,在香港,大街小巷均有出售,即使偏遠地區,只要找到士多或者自動販賣機,亦必然有瓶裝水。「隨買隨飲,用完即棄,快捷、方便」,這似乎概括了瓶裝水最大的特色。瓶裝水似乎為飲用者帶來短暫的方便,但這種短暫的方便又是否對同樣為社會帶來長遠的方便?
所謂「用完即棄」是真的棄掉嗎?大部分瓶裝水使用PET塑膠瓶盛載,小部分價格較貴的會使玻璃瓶。在香港,無論是塑膠瓶,抑制玻璃瓶,回收的情況都不算理想,估計只有3%的塑膠瓶會被回收,大部分都會進入堆填區。塑膠瓶不能生物降解,即使千年之後仍會存在,佔用土地。以2011為例,便有100公噸PET成為固體廢物。(表一)塑膠瓶所謂用完即棄的方便,並不表示會自動消失,而只是離開飲用者的視線而已,個人短暫的方最終卻轉化為社會長期的不便。
表一﹕每日產生的塑膠瓶(PET)廢物
|
家居 (公噸) |
工商 (公噸) |
1997 |
48 |
11 |
2007 |
59 |
25 |
2008 |
75 |
34 |
2009 |
58 |
29 |
2010 |
77 |
37 |
2011 |
74 |
26 |
資料來源﹕環保署,《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歷年,https://www.wastereduction.gov.hk/chi/assistancewizard/waste_red_sat.htm
輕量塑膠瓶是解決之道?
近年有瓶裝水生產商以「輕量塑膠瓶」代替傳統的塑膠瓶,賣點有三。第一,較傳統型少用三成四塑膠。第二,瓶身只有11.8克,較統傳型少6.2克,減少了運輸所消耗的能源。第三,瓶身容易扭曲不容易反彈,節省回收的空間。究竟輕量塑膠瓶是否解決瓶裝水所產生問題之道?有人便指這只是生產商只在銷售概念多於實際。因為消費本身已經在消耗地球資源,「輕量塑膠瓶」只令減少消費者「罪疚感」點。而且「輕量塑膠瓶」無法增加回收率,亦無從減少佔用堆填區的空間。在生產商打著「環保」旗幟宣傳的情況下,若果消費者誤認為「輕量塑膠瓶」有助環保,因而更放心,甚至飲用更多瓶裝水,這絕對為環境帶來更大的災難。
加強宣傳回收不就解決問題嗎?
答案似乎是否定。有回收商會表示幾乎九成半回收店都不收膠樽,因六十個才值一元,很少人肯收集送交回收商。對回收商而言,量少不夠規模,成本效益便低,缺乏誘因。有環保團體建議實行徵費或按樽促進回收,不過即使瓶裝水的塑膠瓶能夠100%回收又是否有效解決問題?首先,先要了解膠樽回收後的出路。其次,除了塑膠污染外,瓶裝水還有沒有帶來其他環境問題?
回收後去了哪裡?
PET塑膠瓶回收後會被分類、清洗及打碎,再造成其他產品,例如地毯、玩具、假髮,以至其他塑膠製品,但就很少會再成為裝載瓶裝水的瓶子,有資料引述瓶裝水業者意見,認為背後的原因在於循環再造的瓶子有「怪味」,而且擔心原料不足,最重要者是成本會因此增加。亦即是說回收瓶裝水的塑膠瓶,並不會減少製造裝載瓶裝水的塑膠瓶數量。
回收及循環再造的過程本身亦造成環境污染,包括運輸、清洗、……生產等等。而由於香港缺乏將塑膠分類的教育,一般市民不分類將塑膠類物品放入回收箱。然而,不是所有塑膠可以循環再造的。其中,聚氯乙烯(3號),具有毒性,不宜回收循環再造。回收商因此必需在回收塑膠製品後,再進行仔細分類,排除不可循環再造的塑膠物料,令回收循環增加了成本。
其次,不少廢膠收集後不會在當地循環再造,而是出口他處,主要就是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這種越洋運輸又意味增加了碳排放。據環保署資料,香港2011年有84萬3千公噸廢膠回收,但只有不足四千公噸在港循環再造。換言之,即使完部回收亦不是有效解決問題。當然,回收是好事,但不用才是最好。
膠瓶全球之旅不少瓶裝水的塑膠瓶在中國製造,之後遠渡重洋至瓶裝水生產地,水裝瓶後再運往世界各地。瓶裝水消耗後被棄置,好彩的話會被回收,之後部分會在當地循環再造,部分會出口至其他國家,其中的一位大買家是中國。換言之,一個中國製造的塑膠瓶,可能在周遊列國之後再返回「家鄉」。單單是它的運輸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已值得關注。 |
能源消耗是自來水的一千倍
針對瓶裝水所產生的問題,焦點往往落在享用瓶裝水之後所產生的禍害(例如塑膠瓶棄置),其實瓶裝水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在享用前經已產生,只是往往不為人所注意。首先,塑膠瓶生產本身便消耗大量能源,包括運輸原材料(石油)、生產過程及運輸製成品方面均需消耗能源。有資料便指出美國一年所消耗的PET塑膠瓶需要消耗1700萬桶石油,相當於130萬輛汽車行走一年。此外,生產過程中亦必然產生其他污染,例如釋出鎳、乙基苯、環氧乙烷及苯。4
無論是礦泉水、抑或蒸餾水及礦物質水,均需要抽取原水,加工、裝瓶,再經重重運輸至消費者手上。當中每個工程均消耗能源,而各個牌子及不同種類的水差異可以很大。以產地為例,產地與銷售地的距離愈遠,運輸所消耗的能源便愈多。有調查指出2007年全球瓶裝水的生產便用消耗的能源相當於一億六千桶石油。簡單地說,飲用一瓶瓶裝水,便最少消耗相當於四分一瓶的石油,是自來水的一千倍。6
全球化令問題更嚴重
全球化令瓶裝水所帶來的問題更為嚴重,這可以從兩方面說明。
人貨流通加劇瓶裝水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全球化令貨品廣泛流通,其好處很多,例如互通有無、降低生產成本……等等,不過,就瓶裝水而言,全球化所帶來的壞處可能比好處還多。試想想如果沒有全球化,入口瓶裝水必然量少價貴,一般人都只能就近取水飲用。瓶裝水貿易大減,上述瓶裝水衍生的問題(包括運輸、塑膠瓶、耗能、耗水……等等)亦必然大減。以香港為例,根據國際瓶裝水協會的資料,2011年的瓶裝水人均消耗量是104公升,即需要316個330毫升塑膠瓶裝載,而有關數字在2006年只是77公升及234個塑膠瓶,耗水量上升35%,而塑膠瓶增加了41%。香港沒有生產天然礦泉水,全靠入口,而部分蒸餾水及礦物質水亦是入口產品。全球化讓更多外地生產的瓶裝水進入本港市場,產品多元化有助擴大市場及增加銷量。而越是消耗入口瓶裝水,其運輸的環境成本亦越大。再者,全球化亦令人流增加,而遊客往往是瓶裝水的常客。香港旅遊發展局的資料顯示,2006年訪港旅客數目是2,525萬人次,2011年已上升至4192萬人次。簡單來說,全球化促進人及貨物流通,令瓶裝水消耗量增加,加劇了瓶裝水所帶來的環境問題。
全球搶水,窮國有水難飲
全球化擴大了瓶裝水市場,尤其是天然礦泉水。各大瓶裝水公司四出尋找優質水源,發展中國家往往就是這些跨國大企業的對象。中國諺語有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過在全球化下卻未必成立。國際知名的瓶裝礦泉水—「斐濟」是經常被反瓶裝水人士引用的例子。「斐濟」水產自斐濟熱帶雨林,標榜水質天然清純,以每小時5萬瓶的速度生產,價格高昂,一瓶500毫升在港超市售價為15元。不過,斐濟城市地區卻是長期缺水,原因是城市地區水源不足,而且基建落後。2007年由於暴雨成災,洪水令半數當地人沒有足夠的潔淨食水,隨即爆發傷寒、登革熱等等傳染病。拜全球化之賜,「斐濟」水得以大量出口至原本已有潔淨自來水的地區(絕大部分是已發展國家),但斐濟人自己卻沒有足夠的水飲用。
思考問題
- 根據上文,筆者對塑膠瓶回收解決瓶裝水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持甚麼觀點?你多大程度認同他的觀點?
- 參考上文及就你所知,你認為有何方法減輕瓶裝水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 你是否同意全球化必然會加劇瓶裝水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延伸閱讀
1. Gleick P. 瓶裝水的真相:揭發品牌販售背後的騙局. 台北: 山岳; 2012.
2. Royte E. 別喝瓶裝水. 台北: 商周出版; 2009.
3. International Bottled Water Association. Bottled Water 2011.
4. WWF Hong Kong. 告別膠樽裝水.
5. 消費者委員會. 測試報告-40款瓶裝水大測試. 選擇. 2009;(392).
6. 飲品入口量新高垃圾膠樽增 – Yahoo! 新聞香港.
7. 輕量膠樽可扭細助環保 | 設計•香港.
8. 斐濟水與190萬噸的碳足跡 | [POTS].
9. 制1升瓶裝水耗17.5升自來水 (文匯報 )
10. 瓶裝水減塑料 還是不環保
影片
瓶裝水的故事 Story of Bottled Water 中文字幕
embedded by Embedded Video
YouTube Direkt